89
 
本期主题:般若--观照生活中的缘起








生活中,人与人的遇会、一切事物的生成由谁安排?

用心体察,如实观照,即知世间诸法缘起性空。
以 般若智慧洞悉万象,以清明之心看待人我,
面对一切顺、逆境界时,自然泰然处之。


 
 

妙净明心般若智--觉大和尚开示
 

  般若波罗蜜是六波罗蜜的根本,“般若”意指大智慧,“波罗蜜”是到彼岸。般若可分为文字般若、观照般若、实相般若。实相般若是指我们这一念本具的心性。透过文字般若,经过观照,最后通达实相,就能够到达彼岸。“彼岸”是相对“此岸”来讲,例如:“烦恼”是此岸,“菩提”是彼岸,达到菩提、涅槃的境界就是到了彼岸。要想达到这境界,必须透过文字般若、观照般若,最后证实相境界即是到达彼岸。到达彼岸就能够圆满我们本具的心性──菩提妙明真心。

  如何到达涅槃的彼岸?菩萨行者以“六度”来转识成智、超凡入圣,用六度来化除心中的悭贪、瞋恚、懈怠等毛病,所以六度能够度六蔽。以修布施而言,布施能对治悭贪的习气,悭贪是自心当中“我执”的显现,修行除了破我执,还要破法执,如:布施是一种法门,若执着布施为实有则成了法执,应以般若之智来破除。

般若净智 洞彻实相

  般若翻译为“大智慧”、“净智慧”、“妙智慧”,就是返照自心、照见诸法皆空,此清净智慧与世间的“有漏”智慧不同,“有漏”指有瑕疵、不圆满,般若能使我们心得宁静,这种智慧与世间的智慧是不相同的。例如:核电的发明为人类带来许多方便,但也有危害人体和环境的一面,所以这些发明虽是智慧的展现,然而并不是净智慧。

  关于般若的解释有很多种类,每一宗派对于般若各有不同的诠释。天台宗以三种智慧来说明般若之智,即: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

  (一)一切智:修析空观,证声闻、缘觉,即能达到这种般若智慧,称之为但空般若智。

  (二)道种智:菩萨为了普度众生,必须通达一切行门,修如幻观、成就如幻三昧,了达诸法缘起,知道因缘和合所产生的结果,运用这种智慧而通达种种道法以度化众生,这种智慧称之为菩萨出假道化般若智。菩萨具大慈悲心,不离开世间、不离开众生,从空出假,所谓:“宴坐水月道场,大做梦中佛事。”所以度众无碍,能成就一切功德。

  (三)一切种智:佛不但通达声闻的一切智、菩萨的道种智,更明白十法界等一切现象,所以是三智圆明。佛的智慧通达一切道理,所有十法界乃至于性、相、事、理、染、净、因、果,一切诸法不离当念,都由这念心所生,这就是诸佛所证的大觉圆满般若智。

  声闻、缘觉修空观,知一切法空,证一切智。菩萨不但修空观,也修假观,为什么修假观?因为菩萨发愿度众生,必须不离众生才能够度众生,所以菩萨修如幻观,不出三界、不入三界,始终在三界当中来来往往,不离开现象、不离开假有,了知万象如梦、如幻、如泡、如影,而成就道种智。更进一步,明白一切现象当体即空、当体即是实相,则不落入空、假二边,超越了对法的执着,称之为一切种智。以这些道理来了解般若,就明白般若确实可以漏尽烦恼,同时能破除我们的执着,一旦破除执着,就能消除烦恼、业障,能不随业流转、受报,而不受报的这念心性就是大觉圆满,大觉圆满就能真正到达彼岸。

  生死代表此岸,菩提、涅槃则是彼岸,要从此岸到达菩提、涅槃,就必须返照自心,渡过烦恼的中流,也就是用观照般若,破除见思惑、尘沙惑,终至断除无明。见思惑、尘沙惑、无明惑都属于烦恼的中流,通过这些障碍,进而以中道实相观破除最后一念无明,将三种烦恼无明漏尽了,才能真正到达菩提、涅槃的彼岸。

觉观返照 契悟本心

  要想到达菩提、涅槃的彼岸,须以“般若”观照自心。诵经、持咒、礼忏、早课、晚课都属于文字般若。由文字般若依教观心,即属于观照般若。简言之,般若就是返照。

  何谓返照?如:参话头,把这一念心收回来,在话头处一照──谁?这就是观照般若。譬如,现在打了一个妄想,对于某件事物产生贪爱、执着,忽然觉察到这个妄想,马上起了惭愧心,自己知道惭愧的这念心就是返照。因为执着外面的境界为实有,所以起了贪爱,既知外境是假相,还贪什么?懂得惭愧、检讨、改过,就是返照、观心。由于反省、观照,功夫用得上了,内心的烦恼逐渐减少,乃至于烦恼漏尽,能观之智与所观之理相应,能返照的这个智慧心契入真空,了达“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此即般若的显现。这是菩萨所修的般若,属于方便法,尚未达到究竟。

  在观照“如梦、如幻、如泡、如影”的当下,仍有“如梦、如幻、如泡、如影”的存在,只是一种三昧的境界,还没悟到真心、悟到实相,实相即是我们的本心本性。最后,能观之智──这念心不住真空、也不住假有,“当下即是,动念乖真”,“惺惺寂寂、寂寂惺惺”,这才是达到究竟的实相般若。

 
 
 
 
般若无尽藏

 
                                   文/见彦法师

  古德云:“般若如大火聚,般若如无尽藏,般若如泛海舟楫,般若如照夜明灯。”诚然,般若智光,绝断妄情,犹如猛火,能烧尽烦恼秽草;又如冥室烛照,顿除幽暗。般若智显,能明彻大千,洞察万有;般若智用,更如活水源头,随机应物,无有穷尽,能除一切障碍。契入般若,则能泛渡烦恼苦海,得究竟解脱自在。

万法本空 净智如如

  梵语“般若”,华译即是智慧。般若智慧不同于世间的聪敏,是清净、无漏的妙智。《法华经》云:“我为法王,于法自在。”世间的智慧,局限在事相上的理解与掌握,却昧于事物的本质与起源;般若智慧则能照破内在四大色身,乃至外在一切万象都归于空性,都是缘起,都如幻化。正因为究竟体证了万法本空,所以能够不被外境迷惑、障碍,而回归到万法的源头──众生本自具足的真心、佛性。

  禅宗祖师所言:“万法归一,一归何处?”也正指万法皆是心光,皆源自这内外一如、无染无杂的佛性中。这念清净佛性远离颠倒妄想,便能于一切境中无有挂碍。自性本具一切种智,故能遍知十方三世一切事理,又无有一法可得。因为有法可得,又落入了“有、无”及“得、失”的对待,而违弃了一如中道的妙明之智。

  般若智慧不仅是心境上的升华,更能感通外境,起种种妙用。犹如〈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中云:“彼佛教我从闻思修入三摩地。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渐增,闻所闻尽,尽闻不住,觉所觉空,空觉极圆,空所空灭。生灭既灭,寂灭现前,忽然超越世出世间,十方圆明,获二殊胜:一者上合十方诸佛本妙觉心,与佛如来同一慈力;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众生,与诸众生同一悲仰。”

  观世音菩萨修习耳根圆通法门,心不攀缘,两耳内听,不住根尘,不住空境,更不住于寂灭的境界。如此,将色、受、想、行、识的五蕴桎梏照破,证得殊胜圆明的般若功德。此时这念心永脱生灭烦恼之河,与十方诸佛一体,具足慈悲喜舍四无量心,能够遍知十方一切众生的起心动念,闻声救难,开万法门,现千手眼──“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常作度人舟”。证达般若智慧,这念心便能够超越生死,起无尽的大机大用,是实证实得的。

但复本时性 更无一法新

  如何开启般若智慧?般若智慧人人本具,正是能见闻觉知的这念本心本性。三千多年前,佛陀于菩提树下彻悟,说道:“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指的也正是这个道理。只是,众生镇日烦恼,追求财色名利,迷惑、背弃了自性,障蔽了圆明妙心。这念心终日逐于外在的尘境,如同将澄清的潭水不停地搅动,波澜荡漾,如何能够照天照地?

  这念心有男相、女相吗?有过去、现在、未来吗?只有当下,无相中又能生出万法,又有种种妙用。因此将这念心收回来,坚住在本来的面貌上,也就是安住在这本然空寂的灵知灵觉上,日久功深,心水澄清,一念相应,就能契入般若智慧。落实在二六时中,则如《金刚经》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时时刻刻依心起修,依性起修。遇到顺境,知道是过去的福报,缘尽了,即如朝露,不复能得,而无喜色。遇到逆境,知道是过去所造的恶业现前,以无所忍之正智,坚住无念、无住、无相,随缘了旧业。更能够于当中坚持六度万行,无有退悔,不在尘境中以识情染着自心。

  “但复本时性,更无一法新。”能够顿歇狂心,无住生心,当下不迷就是悟。待因缘果熟,云开月现,即是直登如来宝地。诸佛菩萨因为具足了般若智慧,纳十方三世于一心中,物来物现,物去无痕,没有一点挂碍,由是能随缘任运,创造缘起,利导有情,成就无上菩提,三智圆满。“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众生若能直下承当,般若智慧的圆妙就如眼中之珠,不假外求,当下即是。智者岂可等闲蹉跎?

  
  
  
  
放下我执即得自在
 

                                    文/见锄法师

  人打从一出生,即使懵懂无知,也懂得自我保护,并且有自我求生的本能,只要饿了、渴了、身体不舒服,就会以哭、闹来反应自己的需求与感受。其实,在背后亦反映出我们的执着、妄想。如此坚固的我执、我见,随着年龄的增长,以及我们所接触的家庭、学校、社会等种种人事物,渐渐形成个人的价值观、人生观。如果没有得到大善知识的指引,了解到我执、我见的本质,在面对生命的各种难题时,一般人的思考模式都会建构在我执、我见上。

  因为执着有“我”,于是从中开始创造自己的人生:我希望健康、长寿,我希望课业进步、学有所成,我希望有个好工作、飞黄腾达,我希望有一段好姻缘、家庭和乐,我希望子孙聪颖、乖巧孝顺……诸多的人生愿景,总离不开一个“我”字。

  然而,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经常是天不从人愿,所以要心想事成、万事如意,似乎不是件容易的事。因此,当事情不如“我”意,我们就心生烦恼,将过错归咎于他人。例如:身体出了状况,则认为可能是营养摄取不足、饮水有问题;书读得不好,则认为老师教学方式太落伍,或可能没有坐对文昌位;工作不顺遂,似乎是政府的经济政策有状况、公司体制不健全;婚姻亮起红灯,则怪罪对方不够忠诚;子孙不贤,可能祖上风水不佳……这些都是自己找来的合理解释。如此的“我见”,虽然表面上为种种不如意找到了藉口,实际上仍然没有解决内心的烦恼与问题。

  因此,若一再以自我的角度来看待事物,不但无法提升生活品质与心灵层次,更难以跳脱不如意的恶性循环。唯有自己切实反省,了解事物的生灭因由,知道从自心去转变、调整,以清净智慧洞悉因缘果报的道理,放下我执、我见,才能看出问题的症结所在,也才能化除烦恼,走向如意顺畅的人生大道。

 
 
 
 
把握当下的因缘
 
 
                                    文/见针法师

  世界有成住坏空,人有生老病死,心念有生住异灭,一切因缘所生法,皆不离生灭之无常。一切法都是因缘和合而生,是一连串缘起所成的结果,当中并无任何的个体能单独存在,也无法恒久不变。既然如此,唯有把握每一当下的因缘,才能去创造每一个缘起,以广结善缘、广积福慧资粮。

  菩萨在利益他人的同时亦是自利,往往于一场法会中,所成就的即是自利利他的菩萨行。因为,法会的圆满须赖众缘和合的力量,借助各项人事物的配合。在发心的过程里,彼此之间难免有不同的想法,此时正是练心的好时机,若能发愿把握每一当下的因缘与他人共事,则能放下自己的成见,创造良善的缘起。有了良善的缘起,必然会有好的结果。

  如何坦然接受境界的考验?就是要能掌握每一当下的因缘,创造每一缘起。仔细去分析、思惟,为何在行菩萨道的过程中会起烦恼?不外乎是一个“我”的作祟,以为自己所面对的境界是真实不变的,殊不知万物、万法皆是因缘和合所生,眼前所见只是假有,物我都是空性。既然“我”是刹那的生灭,“我所”亦是因缘和合而生,烦恼依附何处?

  一直在大寮发心的老法师,常见他不疲不厌地付出,问他何以每天都如此法喜?他回答:“每一份素斋都是在与人结法缘,做愈多就结愈多的缘。”的确,用烦恼心做事,即是结烦恼缘;用欢喜心做事,即是结欢喜缘。有智慧的老法师,虽年事已高,仍不忘在发心的当下创造良善的缘起去利益大众,自己怎可不善加把握每一因缘?

  《金刚经》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行菩萨道即要能运用缘起,以利他之行来放下我执,了达缘起性空,才能创造种种缘起,而不住缘起。

 
 
 
 
蜕 变


                      文/普亲精舍禅修班学员 杨淑涵(传汝)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每当诵此偈时,内心总是感慨万千。若非因缘具足,要修习佛法确实不易。二十年前,一位学佛的长辈常以生活化的方式导引稍微懂事的我,希望我早一点和佛法结缘,能够于成长过程中体悟佛法的奥妙。当年这位长辈曾问的几个问题:“心在哪里?”“你怕不怕死?”依旧在我心中回荡,只是,此时心中的答案和当年贡高我慢的回答迥然不同。

  如果当年的我具足了善根,或许后来的人生路途会走得很不一样。上大学后,觉得自己应该有个宗教信仰,在佛学社和其他社团穿梭往来之际,却因无法在蒲团上将心定下来、无法克服打坐时的腿酸脚麻,再度错过了一段法缘。十四年后,因挚友的病逝,亲历了爱别离苦、求不得苦,于是遍体鳞伤的我,再度求教于佛门。

进入佛门 敞开心门

  一年多前,为了请一串念珠,伫立在庄严佛殿外,踌躇着是否该跨进精舍。要不是握门把的手已不经意地推开门板,触动了响亮的风铃,告知里头的照客“有人来啰”──很难相信,桀骜不驯的我会因此机缘再踏入佛门,进而皈依三宝,成为佛弟子。

  走进精舍,宁静肃穆的气氛有股奇特的安定力,降伏着当时纷乱不已的心。经由照客师兄引介,向精舍的住持法师请法,并随法师参观殿堂。那时,法师问了我这样的问题:“从大殿到禅堂,你有没有发现,佛像的姿势有站、有坐、有卧,知道其中的寓意吗?”我摇摇头。法师接着说:“这意谓着,我们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境、做什么事,心始终都要平静自在。”当下的这句法语,道破了我当时的心境,也巧妙地点醒我未来该以怎样的心态去面对并处理自己的问题。

  物理学有个混沌理论:巴西的蝴蝶振翅,可以引起德州的飓风。而我们不经意的一个小动作,也可能因此成就他人的道业。人生的奥妙,经常是愈觉得不可能发生的事,愈会发生。想当初,觉得不可能进入佛门的我,转眼间,也在精舍度过了一年多的岁月。之所以能持续下去,是因为我真实感受到佛法的智慧与奥妙。

不随业转 身心安然

  没有认识佛法时,我们总是被教育着:“我”是整个生命的主轴,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要让这个“我”在一生中达到所谓的“成就”。为了成就,我们不惜花很多的时间和精力,与他人在名利、地位上竞争,永远在财、色、名、食、睡的深渊中轮转,偶尔觉察到人生的苦,却又不知该如何脱离,转瞬间,又被短暂的欢愉牵引到另一个迷失。

  听闻佛法后,知道:“众生无我,并缘业所转,苦乐齐受,皆从缘生。”为求解脱,我们应从“因心”下手,调整对事物的看法,进一步用这些道理反观自心,不向外攀缘祈求。就是这种“退步即向前”的智慧,当我再度与苦难、挫折不期而遇时,不再以“我”为思考的核心,不再仓皇失措。经由佛法的薰习,渐渐地学会以因果认清事物,以忍让的态度待人处世。亲身的体验让我深深相信,凭藉佛法的引领,我的人生会过得更踏实、光明。

解行并重 自利利他

  佛法无边,只要有诚意定能感召殊胜的因缘。半年前,精舍来了一位外籍居士,学佛前的她,是个女权主义拥护者,就因这个坚持与执着,使她和同修常于意见相左时恶言相向,导致家中的气氛异常紧绷。学佛后,了解因果与心性的道理,渐渐地,她在心念及行为上有所改变,同修的任何情绪反应都被她智慧的静默及理性的沟通降伏。这种转变为家里带来祥和的气氛,她的女儿为此欢欣不已,而她的同修也好奇:是什么力量可以让一个人的习气瞬间转变?离开台湾的前夕,她的同修总算如愿地来了一趟精舍,向法师请法后,一家三口都感受到佛法的精深广博,并决定成为佛教徒,之后也正式皈依成为佛弟子。宣扬佛法,难吗?只要我们在信、解、行上用功,自身的转化必能让周遭的人有所感受,有时不需过多的言语,也能感召有缘人加入学佛的行列。

  佛法难闻,人身难得,此生仍保有人身,且得以跟随大善知识修行,真是莫大的福气。自己并非天性乐观,但也不允许自己成为悲剧中自怨自艾的苦角。过去遭遇挫折时,总会告诉自己:“痛苦的人,没有悲观的权利。”但我发现,这伴随多年的正向语句,并无法告诉我人生的全貌。人生的无常,引我再度踏入佛门,因为冲击的猛烈,让我比别人更急切地想要找到安身立命之处。佛法的智慧,解答了我对人生的许多疑惑,并在无形中改变了性格与命运。希望世世有幸,常随佛学。

   
 



单元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