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是无上医王
良医是兼具慈悲与智慧的菩萨,
然而在诊疗疾病的傲人成就之外,
能否治愈世人贪、瞋、痴三毒的热恼重病?
文/见义法师
自古英雄最怕病来磨,因为它始终是人生追求幸福的大患。下自贩夫走卒,上至纵横沙场、勇猛威武的将军,乃至力堪扭转乾坤的帝王,都无法免于病苦的摧残。假使没有良医致力于疾病的诊疗,恐怕如曹操之雄,因无华佗之治,亦不免宿疾难愈,而终身为头疾所苦。
许多医师终其一生竭尽心力于疾病的探索与对治,尤其当传染病流行之际,更能舍己救人,将自身的安危抛诸脑后。病人通常对医师抱以无上的希望,而医师对自己也有很高的期许,期望能精确地掌握病况,使每一个患者在自己的手中重获健康。所以,世之良医实为人间兼具慈悲与智慧的菩萨。
应病与药 世之良医
应具备什么样的条件,才可称为世之良医呢?佛陀于《杂阿含经》中说:“有四法成就,名曰大医王者。何等为四?一者善知病。二者善知病源。三者善知病对治。四者善知治病已,当来更不动发。”亦即,能正确地诊断疾病、知道发病的原因、知道用何种方法或药物医治疾病,而且将疾病治愈后便不会再复发。
每一个时代、每一个国家都有很多优秀的医师,在医疗领域留下不朽的功业,使后世的人广受其益。如《左传》及《史记》记载,春秋时期之名医扁鹊,曾精确地诊断齐桓公已病入膏肓且为医所不能救,此外又曾令昏厥的虢国太子起死回生。东汉时的华佗,是第一位研究出以麻醉方法搭配外科手术救人无数的医师,而且善于结合望、闻、问、切的方法诊断疾病并判断预后。虽然华佗所留下来的医学著作多已佚失,但至今仍有不少脍炙人口的医案流传下来。
例如,华佗曾准确地诊断出一个病人何时将中风,也判断出一个自以为健康的人何时发病;同样是腹痛的两个病人,他能诊断出一个患有严重的寄生虫病,而另一个则是因为怀双胞胎生产后留有一死胎于腹中;他也曾经治愈一个重病患者,其间并预言何时此疾会再复发,而为患者预留药物。这些医师都是在没有先进医疗设备的辅助下,对病因与治疗的掌握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堪称世之神医。
预防胜于治疗
中国医学将致病的原因分为内因、外因与不内外因。内因为五欲、七情所起,如《黄帝内经》讲:“喜则气缓,怒则气上,思则气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喜伤心,怒伤肝,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此即说明人的情绪对身体及疾病的影响。外因为风、暑、湿、燥、寒等天候的变化所引起,如:露湿冒寒或为风热、寒暑之气所伤等。不内外因则是饮食起居不节,不知调节饮食及顺天候寒温、四时之气,生活坐息紊乱所引发的疾病。“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对于预防疾病与治疗疾病而言,明确掌握致病因素极为重要,能够断除致病因子,才能安康保寿。
中国古医典《黄帝内经》云:“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广义的讲,这是预防医学的观念,要大家明了致病的原因,知道如何于日常生活中保养身体,预防疾病。至于对疾病的自保之道,则是:“正气存内,大风苛毒弗之能害也。”也就是说,若身心健康,免疫系统健全,虽然有外在致病因子的存在,并不容易生病,即便生病亦可很快地康复。但是若身体虚弱,抵抗力差,则容易为病邪所侵,导致身体更虚弱的恶性循环。这也说明了为什么暴露在同一个空间下,有的人会被病毒所侵,有的人却依然健康活跃;一个小伤口,有的人置之不理却能自然痊愈,有的人反而会溃烂恶化。
养正气 绝病原
在日常生活中,除了不犯上述三种致病之因外,应该如何培养正气,断绝疾病呢?孟子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浩然之气即为正气,儒家认为此浩然之气是一种正大刚直的精神,而且这种气和道德意识紧密结合在一起,由长期实践道德的积累、从内心自然产生。如果缺乏道德意识,或者做了于心有愧之事,就会感到心虚气馁,导致正气不足,容易为邪气所侵。
《庄子.在宥》记载,黄帝问道于广成子,广成子说:“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无劳汝形,勿摇汝精,乃可以长生……我守其一,以处其和,故我修身千二百岁矣,吾形未尝衰。”可见于黄帝时代即已知道心神不可外驰,应收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不要过于劳虑,则身心清和,能保长生而形不衰。
由此可知,除了内因为直接的心理因素外,其他的疾病虽有其具体的成因,亦皆与吾人的心念有关。佛法直探心源,所谓“病由业生,业由心生”,纵观一般人的起居生活,六根无时无刻不在攀缘尘境,追求财色名食睡的享乐,致使饮食不节,逆犯寒暑之气,而且于其中起贪、瞋、痴,造杀、盗、淫……等恶业。在顺境中耽着五欲之乐,逆境时又忧思气结,惊慌恐怖,任种种有损健康的情绪流转不息,戕害自己的身心,却不知其危害之大,徒然在针药堆里下功夫,始终是成效有限。
在《素问.汤液醪醴论》中,黄帝问岐伯:“形弊血尽而功不立者何?”岐伯曰:“神不使也。”帝曰:“何谓神不使?”岐伯曰:“针石,道也。精神不进,志意不治,故病不可愈。今精神坏去,荣卫不可复收。何者?嗜欲无穷,而忧患不止,精气弛坏,荣泣卫除,故神去之而病不愈也。”其大意是说,针药不过是一些具体的治疗方法而已,如果病人内在的精神衰败,意志涣散,病就不容易痊愈。因为人们不懂得养生,心中的欲望没有穷尽,愁忧思虑,患得患失,造成精气衰败,营气瘀涩,卫气散越,神气失去应有的作用,所以病不会好。其实,若身心涣散到这种地步,正气不复存内,岂止病不会好,连对环境中的传染病原都失去抵抗力。因此若论治病之本,实应先断除贪、瞋、痴之心,使六根不攀缘六尘,这念心时时刻刻保持清净,没有烦恼,没有不健康的情绪残害我们的正气,则三因齐断,病亦无由而生。
但是对大多数不懂得如何真正保养身体的人,生了病仍需要世间良医的关照,因为世之良医能善用大地矿物药草,甚至以先进的医疗科技治疗色身的各类疾病,让病人从危急的状况中重获生机。然而,在与疾病抗战的傲人成就之外,医师并不能除去病人心中贪、瞋、痴三毒的热恼重病,人类依旧不能免于一死,所以当扁鹊或华佗诊知病人所患为不治之症时,也只有告知病人速速返家,以作善后之准备。
病由业生 业由心生
印度有一神医──耆婆,是佛陀时代的医中之王,一如华佗,许多疑难杂症经他诊治都能应手而愈。当时摩揭陀国的阿阇世王受到贪名闻利养的提婆达多蛊惑,杀害父亲而自立为王,造作诸多恶业,以至于后来心生悔热,身生恶疮,臭秽难闻。大臣们为其遍求名医仍无法痊愈,最后求救于神医耆婆,但是耆婆也束手无策。耆婆知道他的病因,为他讲说忏悔、修善断恶的道理,并告诉他只有佛陀才能救他,劝他诚心前往请示佛陀。后来,阿阇世王恳切忏悔己过,发菩提心,皈依佛陀,终身护持佛法。由于至诚忏悔,业障消除,病亦得愈。
身病苦痛人而皆知,倘若是心病而不自觉知,或知而不肯服用法药,病苦就没有痊愈的希望。《楞严经》云:“由心生故种种法生。”若任由自己的习气于五欲境界中起贪、瞋、痴、慢、疑,色身就必须承受妄念对身体的负面影响及果报。念念迁流不止,则终究无法根除病苦的侵扰。倘若断恶修善,念念都是善法,内心光明,无怨无恼,便能享人间天上的福报;若念念贪、瞋、痴,则身心世界便成众苦交煎的火宅。然而,人天的福报犹有享尽之时,唯有“生灭灭已,寂灭为乐”,这念心超越善恶之因缘果报,超脱三界,达到绝对的境界,才真正是解脱老病死苦的良方。
勤服法药 善导身心
《杂阿含经》云:“彼世间良医于生根本对治不如实知,老、病、死、忧、悲、恼苦根本对治不如实知。如来、应、等正觉为大医王,于生根本对治如实知,于老、病、死、忧、悲、恼苦根本对治如实知,是故如来、应、等正觉名大医王。”佛陀不但善知身疾,亦善治众生之心病,而且治病已,当来更不复发。
过去憍萨罗国波斯匿王体态丰腴,经常通身大汗。有一天他去见佛陀,向佛陀顶礼后,便气喘吁吁地坐到一旁。波斯匿王对自己肥硕的身体感到惭愧羞耻,也对这个色身的负担愈来愈厌烦苦恼。世尊因此为他说了一个偈子:“人当自系念,每食知节量,是则诸受薄,安消而保寿。”后来波斯匿王在每次进食之前,都请随行的侍者为他诵这首偈子,提醒他不要再贪着口腹之欲,经过一段时日,果然恢复了正常的体型。对于佛陀所赐的宝贵法药,波斯匿王自是万分感恩。
佛垂般涅?时,教诫弟子:“我如良医,知病说药,服与不服,非医咎也。又如善导,导人善道,闻之不行,非导过也。”每一个生病的人无不希望能找到医术与医德兼备的良医,期使自己早日脱离疾病的缠缚。但是,如果不配合医师的治疗,不肯按时服药,那么即使华佗再世,也只能束手旁观。同样的,如果我们听闻佛法,知道生、老、病、死之根本以及解脱生死的种种法门,而不去实践,纵有大医王的无上法药,亦难免于在三界火宅轮回不息的苦报。
佛陀虽已入灭三千多年,但这期间仍不断有圣者以自身的修证向大众证明:佛陀所说的法,是如实通往解脱之道的无上大法。即使现今处于末法时代,但并不妨碍我们听闻正法,亦不妨碍我们追随修道有成的圣者参学。惟愿众生皆得领受无上妙法,并能以法药调治身心,直登涅?岸,永不受诸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