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7
 
本期主題:善調--紓解壓力的錦囊








身調和,心清淨,處世方能自在無礙。
提得起,放得下,用平常心靜觀萬物,
壓力不僅得以紓解,亦可轉為向上的動力。

 
 

覺大和尚開示善調身心
 

  一般人在面對煩惱境界時,往往會向外宣洩情緒以紓解心理壓力。然而這並不是最根本的辦法,因為經過了這一次,還有下一次,若不從根本處下手,始終就沒完沒了。如何從根本來解決問題?以佛法來講就是要善調身心。

調和身心 靜觀萬物

  所謂:「智者調心,愚者調身。」能夠善調身心,使心靈平靜,就是智者、就是賢人;若只知調身而不調心,則無法真正得自在,難以超凡入聖。內心不寧靜的人總喜歡向外攀緣、與他人比較,乃至於盲目地追求名利財色。若不知要向內心返照,而一味向外追逐,就會時常活在空虛、煩惱當中。俗話說:「心安茅屋穩,性定菜根香。」儒家亦云:「萬物靜觀皆自得。」心靜得下來的人,生活才會過得充實、有意義。將這念攀緣的心收回來,安住在自己的本心本性上,心自然平靜、安定。

  面對種種境界時,該如何調整自己的心態?怎麼樣才不會被外力所影響?心要能作主──人在哪裡,心在哪裡。在行住坐臥中,心不散亂、意不顛倒,時時刻刻保持覺性存在。做事,心就在做事;人在上班,心就在上班;人在誦經,心就在誦經;人在打坐,心就在打坐,這念心始終不起第二念。不論做人做事都要適得其中,做事不可太莽撞,也不能太消極;待人不宜太卑躬曲膝,也不能趾高氣昂、目中無人;說話不逢迎諂媚,也不可得理不饒人。以學生而言,平時上課要專心聽講,課後要溫習,否則到最後為了應付考試而過度熬夜,就很難得到好成績;上班族應妥善運用時間,工作要適度規畫,若汲汲於求取利益,過度給自己壓力,在色身與心理失調的狀態下,反而會事倍功半,得不償失。所以,平時就要調身調心,尤其要使我們這念心清楚、明白、作主,能夠「堅住正念,任心自在」,自然可以把事情處理得很好。

心若調適 道可得矣

  如來有十種稱號: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其中為什麼有「調御丈夫」的稱號呢?這是如來的功德果報之一,是由於在因地修行時能夠調伏自己,使三惑漏盡,三德圓滿,並能調伏、教化一切眾生,所以堪稱為真正的調御丈夫。

  修行要調御什麼呢?對個人而言,就是調身、調心,使身口意三業清淨。如何調身?第一、調飲食,不暴飲暴食,也不可過度節食,要能恰到好處,每餐以八分飽為原則。此外,吃東西是為了資養色身、維持體力,飲食宜均衡,不應挑食,也不貪著或偏重某種口味。第二、調和身儀,行住坐臥具足四威儀──行如風、坐如鐘、立如松、臥如弓。第三、不懈怠,但也不過分的精進。懈怠會障礙道業的成就,就好比燒開水一樣,加熱到水快開時,若將火熄滅,水又變冷了,時斷時續,水將永遠燒不開。而如果太精進,不斷地逼迫身心,在生理承受不了的狀況下,心就容易起無明、生煩惱,所以要懂得調適。例如,在用功或出坡作務經一段時間後,若身體疲倦,可以靜坐調身,或暫時養息。調飲食、調睡眠,行住坐臥具足四威儀,這都屬於調身。

  一般人多半「勇猛心易發,長遠心難持」。剛開始很精進用功,維持一段時間後就感到精疲力竭,一旦身體疲憊,心念提不起來,就容易起煩惱、患得患失。從前,有一個比丘每天積極用功,勤於誦經,但由於太過急切,不久就心生煩惱,對自己的道業退失了信心。佛陀知道這個比丘在未出家前喜好彈琴,於是應機施教,藉彈琴的譬喻來引導他,使其了解要將身心調適得當,道業才能成就。如彈琴的時候,絃如果繃得太緊,就彈不出好的旋律;絃太鬆,琴聲則渾濁不明;若將絃的鬆緊調得恰到好處,彈奏出來的曲調必然悅耳動聽。所以,佛對比丘說:「心若調適,道可得矣。」修行應善調身心,用功須不緩不急,凡事太過與不及都無法達到最好的效果。

轉化心念 隨處自在

  調心,就是要使心不散亂、意不顛倒。心若還無法達到一念不生、無住、無為,就應時時刻刻依靠在善法上,用善法來滋養、滋潤,如:思惟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等道理,念念都只想到這些善法,心當中有了善法的依靠,慢慢就能靜得下來。除了讓心靜下來,心還要能作主,在應對進退之間都要能清楚明白。要想達到身口意三業清淨,就必須隨時調整自己的言行舉止,時時提起正念。身體要做好事,勤修一切善法;與人言談當中,只講好話、只談佛法,絕不說人是非,如此口業自能清淨;心只起善念,不起惡念,經常檢討反省,止息煩惱、妄想。

  如何化除煩惱?化就是化掉,把煩惱心化掉。用什麼方法來化呢?返照自心。只要一發起慚愧懺悔的心,馬上就能將這念起煩惱的心化掉。懂得參禪的人,在念頭生起時,一問──「誰?」前面這個念頭就化掉了。平日修念佛法門的人,在煩惱生起時,只要念一句「阿彌陀佛」,一下就把煩惱心化掉了。此外,也可以用轉念的方式來降伏煩惱。什麼是轉念?就是讓念頭不再想到煩惱的事情,轉而想其他良善的事情。例如,想五戒、十善、四聖諦、六波羅蜜,或者回憶某一部經論,把心依靠到經句上,慢慢地煩惱就能轉過來。這就是善調。凡夫眾生的攀緣心就好比野馬,若是起了無明煩惱,則像是脫韁的野馬一樣難調難伏,懂得調御自心的人,知道要時時看好這匹馬,所以能夠讓這匹野馬歸槽。

  過去如來在修行當中,就是能善用種種法門調伏自心,因此成為覺行圓滿的聖者,為三界所尊,故號調御天人師。我們若能調身、調心,調伏三毒惡業,最後心歸於寂靜,契入無為,就能像如來一樣,成為調御丈夫。

 
 
 
 
承擔的選擇題

                                文/見雨法師

  一位擅長時間管理的教授,在第一堂課帶來一個一加侖的寬口瓶。他先在寬口瓶中小心地放入十塊拳頭般大小的石子,然後問道:「瓶子滿了嗎?」學生們大聲地回答:「滿了!」教授又從講桌下拿出許多碎礫石,從瓶口倒入,輕輕地搖晃瓶子,礫石順著較大的石子滑落,逐漸填滿了其間的空隙,教授再問:「現在瓶子裝滿了嗎?」學生們學聰明了:「也許沒有」。教授點點頭:「很好!」只見他又將手中一袋細沙,緩緩流洩在礫石與礫石之間,說道:「現在瓶子還有空間嗎?」學生高聲喊著:「可能有!」教授笑一笑:「不錯!不錯!」接著,再把事先準備好的水,慢慢倒入瓶中,直到水注滿瓶口。「好,現在誰可以說說,剛才的實驗想告訴大家什麼?」一個反應快的學生,迫不及待地發表意見:「不論我們有多麼忙,一定都可以擠出時間來安排更多的事。」教授搖搖頭說:「我想讓各位了解的是,如果不先把大石頭放進瓶子裡,以後就再也放不進去了!」

生命價值 自己開創

  有多少時候,我們像是故事中的學生,在一件事裡觀察到許多顯而易見的現象,卻糢糊了生命中真正的焦點!除非我們不打算在瓶子當中放進任何的東西,否則就不能不面對:要怎麼運用瓶子裡有限空間的問題。如同人的一生,相續著許多大大小小的事情,除非這輩子不會有身、口、意業的造作,否則就必須老老實實地面對「活著!本就不可避免無常逼迫的壓力!」在有限的光陰裡,我們應如何善用這一輩子?

  想一想,自己生命中的大石頭是什麼呢?寬口瓶就像人的一輩子,如果不在有限的生命當中,慎選所要承擔的責任,那麼生命將會被無數的瑣碎小事填塞充滿。同樣的一輩子,有人能愈活愈有價值,有些人卻渾渾噩噩空過一生,到頭來,在生命的終點上,卻被懊悔的心壓得喘不過氣來。最後才恍然明白:紓解壓力的最好方式,並不是過著沒有壓力的日子,而是慎選所應該承擔的壓力,讓自己的智慧與心性在壓力中不斷地昇華。

  當我們心甘情願地承擔著該承擔的責任,壓力就能由負面的焦慮,轉化為正向的精進。一旦煩惱的心變成能作主的心,不論順境或逆境,都能成為我們試煉心性的最佳因緣。這念心能夠運用自如,有朝一日也能像佛陀一樣,成為調御丈夫。

覺觀返照 直下承擔

  憨山大師有言:「密於事者心疏,密於心者事達。」心若執著外境,錙銖必較、念念不捨,就由豁達落入膠著,流浪在塵境中的心,只會使包袱越來越沉重,最後積重難返,充斥著難以調適的壓力。心若能念念反省,隨時照顧話頭,只要情緒一起波動,立刻照一照:「誰在煩惱?」真摯懇切,誠意正心,煩惱即在剎那間消失於無形。重點在於,這種用心的功夫,必須綿綿密密、不雜不斷。當覺性由點而面,由面成片,回頭再找壓力,如同雁過寒潭,了不可得。

  想要化解壓力,就必須建立一種正確的生活態度──直下承擔!這是紓解壓力最有效的良方。於事全力以赴,就能俯仰無愧;於心直下承擔,就能沒有遺憾。儘早面對壓力,儘早承擔壓力,那麼就能儘早擺脫壓力。

 
 
 
 
紓壓

                               文/見倡法師

  是否常感覺時間不夠用?身旁的人是否常勸自己放慢腳步,不要太過緊繃?自己常處於相對的立場中,跳脫不出比較、得失嗎?不少人以為,人生必須有一定的地位,才有存在的價值;要有好的成就,別人才會肯定自己;要在衣食住行上盡情地享受,才算懂得過生活。這樣,人生就真的幸福快樂嗎?

  生命中有許多的不可測,人們也常在種種的變數中起起落落,於是有了求不得苦、愛別離苦……種種壓力隨之而來。不停地累積財富,只為了讓生活更舒適,不斷地熬夜加班,只希望能在職場中有所成就,忙著追逐財富、聲望的同時,隨時都在和壓力周旋,「壓力好大」已成了現代人的口頭襌!

  如何紓解壓力?有人藉著美味的食物慰勞自己,有人藉由睡眠來補充體力,有人以運動來舒緩情緒,也有人藉遊山玩水來遺忘煩惱。外在情境的轉移,可讓人暫時擺脫疲累,但是回到現實生活中,這些以為消逝的壓力仍然隱藏身心,始終沒有真正的化解。事實上,壓力的來源並非事情的本身,重點在於能否轉變舊有的觀念和態度。在追逐夢想的同時,別忘了觀照自己的心念所為何求?當努力的結果不如預期時,不妨再尋出路──退一步海闊天空,將考驗與阻礙視為成長的助力。

  有壓力並非百害而無一利。正向觀之,壓力能激發行事的活力與衝勁,使良好的效率充分展現,而抗壓性高的人,能夠接受現實,並於其中處之泰然,最終亦將成為最大的收穫者。

  如何在壓力中調整自己?在待人處世上,應當從正確的因上去努力。所付出的努力不是為得功名利祿,而是為了公司的成長、家庭的圓滿、人際的和諧,能將心量從小我擴及大我,即是自利利他的菩薩行。有此願心,縱使再大的壓力,也能甘之如飴。我們這念心的力量是不可思議的,只要在一念之間將心境轉為正向、光明,就能發揮無窮的潛力,讓負面的壓力成為逆增上緣。

 
 
 
 
化願力為助力
 
 
                  口述/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內科部副主任 張淳堆醫師
                   編輯部整理

  日常生活中,我們不免要處理家庭及工作上的各種問題,為事業的發展、人際關係、升等考試而投注心力,一旦超過了身心能夠負荷的範圍,壓力便油然而生。身體對壓力的承受與排解必須達到平衡的狀態,若壓力過大或持續累積,則易導致生理失調,乃至於加速疾病的生成。

  檢視一下自己,是否經常失眠、頭痛、肌肉緊繃?是否常感到不安、易怒、焦慮?在過度的壓力下,不僅會有上述的徵兆,也容易引發與自律神經相關器官的病症,如:誘發心臟方面的疾病、新陳代謝失常致使體重急速增減、胃腸道的消化不良而經常腹瀉或便秘、免疫系統能力減低而使原本的舊疾惡化等等。一般人總想求得富貴、功成名就,若為此賠上健康,人生豈不可惜?

  如何解除壓力?先要了解造成自身壓力的來源,是否因為常與他人比較而患得患失?或者凡事太講求完美?事實上,外在環境因素的影響不難排除,重點在於能不能調整好自己的心態。正確的調適壓力並非逃避,而是要運用方法來面對與化解,因為現實生活中不可能沒有壓力存在。如何化壓力為助力,確實是人人都應學習的課題。

  正常的作息、清淡的飲食、規律的運動以及適度的休閒娛樂,皆有助於舒緩身心,而最根本且有效的方法是學習「放下」,學會認清自己的心念。放下,並不是隨著自己的習慣放任行為,而是能放下舊有的想法、放下與人計較的心態。能以包容的心待人,就能超越自己的習性,壓力也才有可能化為助力。

  靜下心來,我們將會發現,在完成目標的過程中可以有多重選擇。佛法所說因緣果報的道理,提供我們不同角度的思考,若知道人、事、物的成立必須配合各種條件,就不會只把心思偏靠於某一角落。透過禪修靜坐,有助於安定身心,隨時保持心情的平靜,自能看清壓力的由來。心裡沒有了煩惱與負擔,壓力自然減輕,身體就自然健康。

 
 
 
 
盡力而為
 
 
                      文/普泉精舍禪修班學員 洪觀智(傳觀)

  在忙碌的現代社會中,「壓力」予人的精神消耗占有愈來愈高的比率。過度的壓力成了人們脾氣暴躁、心情鬱悶的無形推手,甚至有人因此而失去健康。然而,壓力真是如這般教人畏懼嗎?其實不然。適度的壓力,是維持人們繼續工作的動力,是引導吾輩不斷上進的能量。

從容應對 虛心接納

  每一件事情,都有它完成的期限,截至交件為止,通常會有一段進行的時間。一般人總有一種心理,反正期限還沒有到,到時候再說……如此一拖再拖,到頭來,必須在很短的時間內完成繁雜的工作,壓力自然就形成了。如果能事先衡量自己的能力,提前準備,妥善規畫,不但能使思考的層面更縝密周詳,自己也不會因時間緊迫而感到緊張,並且可以從容應對。

  世人總希望自己十全十美,能有超乎群倫、卓越傑出的表現,為此不斷要求自己。但是,能真正達到這個目標的人,可說是少之又少,反倒是為了追求完美的人,常因自己的付出與回收的結果不成比例而患得患失,痛苦至極。其實,表面上的成功與失敗,並不是真實的。今天的表現,得到了眾人的稱讚,代表你努力的方向正確,往後可依此繼續前進;倘若辛苦的成果並不被大家肯定,這也是提供自己一個檢討改進的空間,應該心存感恩。想想,如果今天得到的是眾人一味的迎合,還會有進步的餘地嗎?有心量去接納眾人的意見,才能讓自己更上一層樓。總之,無論他人的看法如何,在做每件事的時候,只要是誠心誠意的參與,盡心盡力的付出,在過程當中有所學習,有所成長,這不就是最大的成功嗎?凡事虛心看待,盡力而為,不要被無謂的虛榮心所牽絆,如此一來,因得失心所造成的壓力必能減輕許多。

識得目標 「願」成助力

  還記得當初在準備升高中基本學力測驗時,老師與親朋好友強迫性的期待,加上自己無限的憧憬與理想,交織出「非成功不可」的想法。一味的讀書,到最後竟是精疲力竭,而那份強迫性的理想,更造成自己無法承擔失敗的後果。

  有一天,坐在桌前,無意間想到一個問題:讀書的目的究竟是什麼?難道只為一輩子的辛苦忙碌,卻一無所獲?思考了好一陣子,回憶起一位法師的開示:「老和尚說,修行只有願力,沒有壓力,只有精進,沒有忙碌。希望傳觀也發大願,不為名利而讀書,為上求佛道下化眾生而廣學多聞,成就辯才,教化一切……」思及此,不禁感動:「是啊!讀書不正是為了充實自己,以便將來能夠普度眾生嗎?」找到了讀書的真正意義和目的,考試的成績便不再是那般重要了。重要的是,自己在準備的過程中,能將從前的課程作充分而徹底的複習,以加強實力。壓力固然是有,但方向不同了,強度也減弱了。若能夠試著找出做一件事的真正意義,就朝著那方向,勇往直前地去吧!堅定自己的信念,不要讓中途必須面對的得失,以及它所造成的無謂的壓力,分散了自己的注意力!

得失從緣 心無增減

  一般人面臨壓力時,通常會藉著種種方式來釋放自己:聽音樂、看書、賞花、踏青、散步,有人也許會朝著大海吶喊、抱著棉被痛哭,乃至去乘坐雲霄飛車或者騎著拆除消音器的摩托車極速狂飆。分析之下,這些方法只能治標而無法治本,只是在活動當時得到短暫的放鬆,一旦回復正常生活,壓力依舊存在。

  《達磨二入四行觀》云:「得失從緣,心無增減。」面對壓力,最好的解決方法即是保持「平常心」。有了安穩的心,沉著應對,壓力自然而然減輕。心能清楚明白,不被得失所左右,按部就班,踏實前進,必能超越一切挑戰。

 
  
  
  
轉念
 
 
                      文/普廣精舍禪修班學員 嚴寶玉(傳鈺)

  數年前開始有寫日記的習慣,把平時生活的情緒、感覺記下來,這是自己舒緩壓力的一種方法。每天有應接不暇的工作,怕出了岔子被上司指責、被同事非議, 更令人擔憂的還有家庭和經濟問題。隨著外在的侵擾,身不由己,或許是性格內向被動,經常把問題歸咎於自己處理不當,把責任的擔子放在肩膀上,責任愈重,愈覺得吃力、做不好。這種壓力就像鐵鍊般緊繫於身,漸漸生活與健康也失去了調和。

  兩年前,到精舍上禪修班,在法師們的引導下,聽經聞法,在生活處事上也有所啟發。明白學佛不僅止於知曉佛理名相,更重要的是以法為依歸,在生活中實踐。認識佛法和學習禪修後,心慢慢定下來,反觀自省過去的妄念執著,於是明白,壓力源於自己未能認清事實,使困惑障蔽了自心。執著所擁有的一切,害怕失去,渴望成功,害怕失敗,在意別人對自己的看法……這些執著不但使身心受苦,還可能因此錯犯身口意等惡業。

  明白因果的道理後,我不再疑惑、不再抱怨。懷著懺悔過去的心,鞭策自己精進,隨時覺察起心動念是否正確。當煩惱生起時,問問自己:為什麼煩惱?可以怎樣對治?煩惱只是自己的妄念所生,問題總可以解決的。既知一切都是生滅的假相,還執著什麼、煩惱什麼?心能作主,為我帶來喜悅。放下執著,就像把緊緊的繩鬆開,將心念轉過來,才真正活得輕鬆自在。

  現在不但工作忙碌,隨時還有失業的威脅,家庭經濟等問題仍未得到完滿的解決。儘管如此,心卻十分平靜,因為心念已不一樣。透過佛法的薰修,有了清楚的方向,不再惶恐不安。一方面明白因緣果報之理,不作無謂的強求;另一方面是能以正面積極的態度承擔責任,隨緣盡分。我覺得壓力不該是外來的枷鎖,而是誘發內在智慧的藥引,能挑戰潛能、考驗修為。是壓力還是助力,在於我們的心,而學佛就是要參透這念心啊!

 
 



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