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佛法中
文/林慈惠(傳慈)普眼精舍護法會副會長
「佛法」,即佛所說的法。一般人以為佛法只是宗教信仰中的一種﹔或者以為佛法只是一種修道、求福、了脫生死的出世法,與我們每天穿衣吃飯、行住坐臥的生活是兩回事。但學佛六年以來,卻愈來愈感受到:原來佛所說的法包含了我們的身體、生活及周遭的萬事萬物,因為「佛」者,「覺」也﹔而我們這個身體、家庭、社會,乃至於學業、事業,無一不是因為我們的覺知及心念所造就出來的,所以都含有佛法。
這一個身體既有「生」,就有「滅」掉的一天﹔然而我們的心性,即這一份覺知,卻不生不滅,恆久長存。日常生活,乃至於感受到的吉凶禍福,全來自於這一念覺知的作用,若無覺知,身體就沒有用了。縱使在睡眠中,仍能感知旁邊的聲響;即便好夢方酣,也仍是覺知在打妄想,表示覺知無時無刻不在。而我們長久以來這一份覺知的心始終存在:動了善念,因緣和合時,福德就現前﹔動了惡念,因緣和合時,惡業就現前﹔不動念頭,這一份覺知就清淨自在。所以佛陀常告訴世人「因緣果報」之道理。經云:「菩薩畏因,眾生畏果!」我們不要怕現在得到了什麼果報,只要把現在的心念當成是未來果報的因,只起善念,不起惡念,當下得到解脫,未來也一定愈來愈光明。這不就是在學菩薩、在學佛嗎?如果在行住坐臥中,都能堅住正念,學習佛菩薩的身口意,不但人生富貴吉祥,更能了脫生死,最後成佛作祖!
然而知道並不等於做得到!知道與做得到中間還有好大的距離。所以我們還要進一步地學習,明瞭佛法「緣起性空」的道理。《金剛經》中說:「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一切眼前所見,耳朵所聽,鼻子所聞,嘴巴所嚐,身體所感覺,腦中所想的,皆是性空。真正明白了緣起性空,看到周遭的事事物物,心念就不再跟它相應,所以《金剛經》說:「我相人相眾生相,即非我相人相眾生相。」真正做到了,對一切事物,我們就能做到「知」而不受影響了。
這樣的境界要能夠持續,甚至要能夠延長到我們的行住坐臥上,那要下好大的功夫。首先,每天的定課不可少:每天早晚誦經打坐,培養一般的定力與智慧。就在一遍又一遍專注的誦經中,智慧不斷地開啟﹔並且利用打坐,使自己的心念清淨,進而培養自己的定力。然後,每年去中台山打禪七,把功夫再全部集中彙整(連續坐香且禁語),加一把火力(
大和尚及教授法師的開示),而登上高峰(坐好香)。
打了好多次的禪七,發現要打好七,是需要有大的福德資糧。日常的定課與每週共修,就好比是讓我們明白,台灣以外還有一個很大很美妙而多樣的世界﹔而禪七就好比讓我們直接出國旅行(開示就好像出國旅行中的導遊一樣),自己去體驗寬廣的世界。旅行是需要旅費的,否則出門在外,食衣住行中到處窒礙難行。所以,我們平時就要多佈施及持戒,來累積我們的福德資糧。
也許我們常常會起疑心:坐好香、修禪定好難,又要每日定課,又要每週共修,又要打七,又要布施,又要持戒,那來那麼多時間?那來那麼多錢?而且現在沒特別持戒,不是過的好好的?其實沒有持戒,無形中種了惡因都不曉得。現在看起來過得好好的,只是因緣未到,果報尚未現前而已,然而當因緣成熟時,「無常」只在一剎那間!就那麼一剎那,中風的,車禍的,宣判癌細胞重症的,兒女闖大禍的,……,我們的親戚朋友中,都可以讓我們看到「無常」的無情與迅速。除非我們懂得懺悔,而且勤修善法,將已種下了的種子轉化。當苦報現前時,需要好大的定力,才能幫我們平順度過。現在花一些時間精進,同時修布施、持戒等法門,幫我們定心、淨心、明心,這份心不但做了未來的儲蓄,現在就已受益無窮──天天清涼自在!
如果我們做好了儲蓄,不但現在安樂,「無常」到來時仍然自在,未來還可以成佛。釋迦牟尼佛成道時說:「善哉!善哉!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這就是佛法另一個重要的道理:「人人都可以成佛」。曾聽
大和尚開示說:「每一個人的靈知靈覺,好像是心(心指覺知)中的蓮花,出污泥(娑婆世界)而不染,生生世世不生不滅,不垢不淨。」當時就覺得,這朵蓮花是每一個人本來就有的,不曾因為生命的結束或重生而生滅過,更不因為我們不知道它的存在而失去過!
所以,不論我們知道與否,我們的生活就是佛法之展現,就是離不開這一念覺知,善善惡惡都在這一念覺知裡,輕的、重的習氣也都在這一念覺知裡。不管我們承認也好,不承認也好,都不會改變這一個事實,就好像每一個人都有一朵蓮花,並不因他承認與否而存在或不存在。祖師大德也告訴我們:佛性就在我們的覺性中。只要不斷地信、解、行、證,清淨覺性自然現前!讓我們快把染污的心念,去蕪存菁,只活在善或清淨的心念中,心情就會更自在,身體更健康,生活更美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