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性不二 大學部一年級 見擔法師
到大寮出坡,大寮法師教我們將所有榛果平鋪,再用榔頭敲擊,以取出果核。 然而施予相同的力量,「果報」卻是有所不同。有的不費吹灰之力,榛果即自然蹦出,有的半推半就地不願意出殼,而有些,天生成長時果仁薄皮就黏著殼,所以一剝就碎掉了。見到此景,不禁莞爾,原來連榛果也有「根器」的差別。 雖然如此,不論是完整精巧的果仁,亦或碎不成形的顆粒,它們所富含的營養價值與成份是不二的! 恰似佛陀所說:佛性人人本具,只因根器有別,所以彰顯的程度不盡相同。藉此因緣提醒自己度眾時,要用一顆平等、慈悲與包容的心,因為不論什麼樣的眾生,皆是過去世的眷屬,皆是未來佛呢!
內觀 大學部一年級 見蒼法師
自己的木魚敲得不好,所以發心要每天練習,即便三、五分鐘也好。 因為一開始會提醒自己放輕鬆,木魚聲就令人心生歡喜,漸漸速度加快後,手臂肌肉就不由自主的變緊,木魚聲又變成硬且無連續性的節奏感。這樣的過程在十五分鐘之內,即反覆變化無數次。 察覺到當心無好勝逞強、能與大眾和合,隨著梵唄聲,依順木魚自身的反彈力跟著敲,則敲起來輕鬆又好聽,否則不到五分鐘,就敲不下去了。由此可見,心念對身體的影響甚大。所以要時時檢視自己有無慈悲心、恭敬心、平等心,而非埋怨外在一切。
一念之間 大學部一年級 見紫法師 在偶然的因緣下,見到一位法師,心很細、覺性很高,當他做了一個錯誤的動作時,馬上就提起覺性,下一次的動作即立刻改正。見其細行,自己亦有所體悟。過去見到別人的過失,就會想:「他做錯了!」甚至於心念會執著在錯誤者身上,但是藉由那次偶然的因緣,也啟發自己另一種想法,修行人除了要時時提起覺性,觀照自己的身口意,若見他人不當之處,則是要反觀自己,而非執著不當之事或人,儒家云:「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這正是修行的方式。與其將時間及心念用於評斷別人,倒不如將時間用在觀照自己的言行舉止,乃至於教理上的努力學習。所以修行真的要用對心念,否則只是空談自己是修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