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度與心念的感受
文 / 淡江大學運輸管理學系副教授 范俊海
速度正在加快
世界第一條商業性質的磁浮列車,正式在上海浦東之間營運,其時速可達到五百多公里,法國的高速鐵路速度據說可以到達四百多公里,日本的新幹線速度也可以到達三百多公里,雖然真正的營運速度並不一定會以那麼快的速度來推進,但是整個系統是具有如此速度的潛力。過去台北往來淡水之間,不管是小火車、客運車或者是計程車,總是需要花費一小時的時間才能到達,但是現在只要三十四分鐘就可以完成這之間的行程。前一陣子看見美國太空梭哥倫比亞號在地球的上空爆炸墜毀,但是在過去的二十年間曾有相當多的太空梭完成了地球與月球的輸運任務。人類對於自己生活空間和時間,急於加以擴大,速度的改善正是關鍵。而以這樣方式的發展並不是只限定在交通運輸上,最受大家注意的是網際網路的推展,無線通訊的科技成就,可以說快要達到「人人有手機、家家有網路」的境地了,這個絕對是速度科技影響的世界。再者,看看現今的飲食文化,記得小時候要吃頓飯,必須花掉相當多的時間來料理,然而現在因為講求快速度,所以有相當多的人改以漢堡薯條做為他們的正餐,為了更方便,快速沖泡的泡麵正充當沒有時間吃飯的主食,姑且不論在這些的需求下有什麼後遺症?這些科技正導向一個認知:「速度快就是好的」的結論。
快與慢
隔壁的鄰居嫁女兒,全家人都非常地高興,新娘子也歡天喜地的跟我們道別揮手,這樣的場景回到了三十幾年前,大姊出嫁的時候,我還是一個國小學生,在前一天晚上媽媽和大姊都哭紅了眼睛。這件事情一直留在我的心裡,為什麼同樣類似的活動,我們心念上竟有如此的差異?或許這些年來社會觀念是有很多不同的地方,但是通行速度的快慢,的確帶給我們有極度不同的感受,一個是「天涯若比鄰」,另一個卻是「生離即是死別」的強烈對比。為什麼呢?過去因為交通不方便,嫁出去的女兒就因為萬里折騰難得見一面,當然此生一別,不知何日能夠再相見?一想到此,自然而然悲從中來,淚流滿面。如此看來「快」是有其正向的意義。
步行正是人類最基本的本能,步行最大的特色是一步接著一步地移動,因此有人會說「一步一腳印」來形容一個人做事情是實實在在的,或許有人會問「難道開車不是一公尺接著一公尺地移動嗎?」當然這是無庸置疑的,但是坐在車中的旅客對於路途的遙遠,和到達目的地的容易程度卻有不同的體會,這個體會和人類心靈的互動有相當大的影響。對於坐車的人來說,在所經歷的過程中可說是難有回憶的,而對於步行的人們來說,卻可以告訴大家那些路段是難走的,那些路段是風景美麗的,甚至於可以停下來看看旁邊的小草小花,暫作休息,思惟思惟一下此行的目的為何?這裡的意思,並不是強調小草小花的美麗或可愛,終究它不是此行的目的,但是這對於達成目的的感受,卻有價值觀的差異,也因此影響人在心靈上的珍惜程度。看來「慢」也是有其正向意義的。
心念與心靈
從前面的討論中,其實我們已用了兩個名詞:「心念」和「心靈」。以我個人的觀點,「心念」是指人的動機、感受、思惟以及價值觀;若以佛法的角度來看,「心念」就是受、想、行、識的表徵,「受」是指人類心理上喜怒哀樂、愛恨情仇等的各種感受;「想」為於境取像,如同經由思惟後的種種看法與價值觀;行即念念遷流,造作善惡諸業;識是指分別以及了別的能力。對於「心靈」來說,我認為「心靈」是指人類的純淨本體,或說是清淨心、或說是本來自性、或說是覺性。經過這簡單的界定以後,對於上述所說的例子,發現結婚、步行或者日常生活,我們所面對的科技影響還是落在心念上的轉折。很顯然地,我們會發現日常生活的方便或困難並不是問題,而是讓我們產生種種念頭的感受才是問題。為什麼呢?任何的科技發展一定有其正向或負向的影響,而對於不同的人、不同的情境卻有天差地別的覺受,所以我們很難分出其中的好或壞。然而當一個人由此而起了更多的貪瞋癡念頭,或者延伸了更多的惡念時,這才是我們必須要注意的,如諾貝爾研發出炸彈時,本是為了要炸山開發工程的,然而有些軍事家或政客卻反而用來當成戰爭殺人的武器,其實這也是諾貝爾始料未及的。
如果對於「心靈」的界定是導向到純淨本體的話,則心靈本來清淨,那來的淨化之說?若我們把「心靈」稱之為體,則「心念」將稱之為用,由於心念的強烈作用(包括自我暗示和層層練習),人類漸漸地忘失了本來清淨的本體,因此所謂的心靈淨化,在此將其界定為回歸到清淨本體的心靈工作,則在理論上也說得過去,在實際上也能掌握到究竟的內外、次第以及架構上實施階段。
淨化三層
本文從速度科技的影響,略談心念的波動,雖然短短的敘述無法把其影響的細節,談得很清楚明白,然而回歸到種種科技發展的軌跡,速度科技只不過是要點出科技發展共同的特質,心靈淨化的議題應該加以擴大深入的探討,其實從過去涉獵心理學與佛法的研究中,心靈淨化的徹底實施,也正是佛陀弘揚佛法的教義,心理學上雖然談到種種經驗與推理的模型,還是無法還原到究竟本體的最終解脫境界。而淨化的階段次第為了因應時代的需要,可簡分為三個層次:
(1)轉惡念到善念的層次,在科技發展上將專注於解決人類的生活或生命為目標,讓人以互相幫助、互相成就為其基本的淨化。
(2)沉澱心念波動的追逐層次,界定善念還是惡念的心靈認知,在科技上將認知到因緣所生以及因緣所滅的幻象本質,以突破執著於科技發展的迷失。
(3)善住於心靈本體的清淨本來面目,然而也能善用心念純善的運作,達到不住於科技上卻能善用科技的成果,這最後的境地我們常喜歡用「中道」來詮釋它。
最後以幾句簡單的話語來表達末學的認知:
「真快,快不過心念」——一念剎那
「真慢,慢不過心念」——萬劫不復
「善住於心靈本體,即是心靈淨化」——涅槃寂靜
「善用於心念萬相,即是慈悲度眾」——人間淨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