忧郁症问答集
文 / 省立草屯医院蔡辉煌医师口述 编辑部整理
一、心情沮丧是忧郁症吗?
不是。当面临挫折失败时,一般人通常都会有沮丧的反应,但经过自我调适后,多半会在短期间内恢复。例如失恋时,伤心一段时间,每天哼着伤心的恋曲自我安慰,什么事都不想做;但是也许在跟友人谈一谈,或是出门旅游散心的过程中,逐渐觉得天涯何处无芳草,决定不再浪费生命在沮丧中,这就是自我恢复的例子。但忧郁症不同,可依照忧郁的时间作判断,若忧郁的时间长达数月、半年,甚至一年、两年,状况都未见改善,便不只是一般人所说的“郁卒”而已。因此,偶尔心情不好并不能构成是忧郁症的诊断。
二、忧郁症是不是精神病?
忧郁症是精神病的一种,但精神病不完全就是忧郁症。精神病是泛指脑部的疾病,其类型有轻重之分;其中“轻忧郁症”是众多“轻型精神病”中的一种,举凡强迫症、焦虑症、恐慌症、恐惧症、饮食失调症等都属于轻型精神病;另外,精神分裂症、躁郁症、妄想症、严重老年痴呆症,及“重忧郁症”是属于“重型精神病”;而其他类的精神病尚包括癫痫症(又称羊痫症)、滥用药物或酒精、自闭症、弱智及与妊娠有关的精神问题等都是。因此,不同种类的精神病,主要症状及其严重程度也各有不同,若仅以“精神病”一词概说所有精神病患,是很粗略的说法,而且不同病名也不应相互混淆,就如同忧郁症并不是精神分裂症一样。
三、发现自己有忧郁症或家人有忧郁症的症状时,应该怎么办?
看医生。并且愈早接受治疗,痊愈机率愈高。有些病患随着外在环境的变化,如气候等,可能会自行好转,但病情好坏不定;如果拖延许久,甚至超过一年,都有再度复发的可能。如果能与医师配合,找出发病的原因,对症下药;或早期发现其负面的思维模式,透过心理建设来确立正向的思维观念;这不仅能减轻患者的痛苦,缩短疗程,更可将患者对家庭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减至最低,是最具经济效益的解决之道。
四、患忧郁症到医院看病,应挂那一科?
可看精神科、身心科、脑科,或脑神经科。一般大医院都会附设相关科目,其中疗养院及精神科专科医院是专为精神相关疾病所设,亦是很好的医疗机构。但一般人通常对精神科望之却步,总认为我又没有疯,为什么要去那里?其实,精神病是一种常见的疾病。且患病率正持续上升中;假如我们仍采取一知半解的态度,不去正视精神病,吃亏的可能是自己,切勿一昧排斥而造成遗憾。此外,重型忧郁症已列为重大伤病,医疗费由健保局给付,若需住院只需付伙食费,而低收入户则全免;轻型忧郁症之医疗费亦由健保给付,部分负担百分之十,因此长期就医者的医疗费不会是问题。
五、目前常用的忧郁症治疗法有那些?
药物/服用抗忧郁剂。目的为增加脑中神经传导物质(血清张力素及正肾上腺素)的浓度来改善忧郁;现代的医药科技十分进步,药物的副作用极少。若因多次复发,则须长期服药者,便是基于病情所需,并非药物上瘾。
心理治疗/辅导正确的人生观及价值观,协助寻求面对人生逆境的方法,提升面对挫败的适应力。
电气痉挛治疗/电气痉挛治疗成为治疗精神疾病中,快速有效的治疗模式之一,简称电疗。是一种藉由电流诱导脑部的神经元细胞全面的去极化,产生整合性放电,进而改变神经生理及化学物质,以稳定精神状况的治疗。也可说是“去极化治疗”或是“放电治疗”。
照光治疗/在日照不足的北欧国家,因秋季后日照时间短暂,易患忧郁症,因此在病房中加设仿太阳光灯具,延长患者日照的时间,减低忧郁症状。
六、忧郁症一定要吃药吗?
忧郁症若为生理因素患者,吃药会有明显而快速的改善,有时服药一星期至两星期就可以看到疗效。但病人常常因为好转就不再来复诊,事实上,建议最好每个月定期复诊,至少半年中不要中断;医生会依病况的好转减低剂量,再依照病情将剂量减至最低,然后维持剂量,若半年不再复发,则有停药的可能。但仍需注意是否有复发症状,例如:失眠、注意力不集中、食欲减退、记忆力不好,便要立刻复诊;若治疗得当,并定时复诊服药,待病情稳定后,便能恢复正常的生活,和正常人一样。
七、忧郁症患者会有伤害他人的危险性吗?
年轻的忧郁症患者有脾气暴躁的可能,年长的忧郁患者,则多以身体不舒服来表示不安。但忧郁症患者通常是不会妨碍别人的,而且表现得过于安静,对周围事物不感兴趣,比较被动、内向、话少、退缩且活动减少;如能定时复诊服药,加上专业人员的辅导及照顾,则更为安全。但若疏于照顾,就会如同花瓶中的一朵花一样,没有人照顾、浇水,它就伫立在瓶中独自凋谢。严重的忧郁症患者虽有自杀念头,但往往因过度虚弱连执行的能力都没有;严重的忧郁症患者在经过治疗好转,体力恢复到有自杀能力时往往是最危险的阶段,所以此疗程更需要多加注意;或是重忧郁患者在开始意识到下一波忧郁又要来袭时,也易引发自杀行为。而轻型忧郁症患者偶尔想到自杀,但并不一定会真的去做。
八、忧郁症是不可告人的病吗?
不是的。忧郁症和其他的慢性病一样,如高血压、糖尿病及关节炎等。只是忧郁症的病变部位位于大脑,据研究显示,忧郁症是因脑神经细胞间传递讯息的传导物质降低,以致无法正确传导讯息。简单的说,就是大脑生病了。因此,不但需要请专业医生协助,给予适当的治疗,更需要亲友的支持。
忧郁症之所以为现代人所重视,是因为若其愈趋严重,不仅个人的角色功能无法正常扮演,甚至导致自杀,都将造成个人、家庭与社会的损失,因此,应当及早发现、及早治疗。
有许多与医生合作并耐心接受治疗的轻型患者,治疗后,依然都能将本身的角色扮演好,并且大为改善生活的步调及人际关系,使本身的专才及潜能得到更多的发挥,贡献社会。因此,患者家人及患者本身都不必有内疚、羞愧,或担忧败坏名声的顾忌。
九、劝忧郁症患者想开一点,是不是就好了?
没有这么简单。常有家属以为这是病患心结未开,不需要特别治疗,以致延误就医;而另一种家属则是责怪患者懒惰、不积极,一天到晚只会睡觉,如此反而加深病患否定自我存在的价值感。首先家人要了解,忧郁症是大脑病了,不是单纯说想开一点就可以解决病苦。因为,在患者的眼中日日都是黑暗与沉重,这种无力的感受,非他人所能明了;而且患者需要较长的康复时间,因此,家人、朋友的关怀与支持,以及社会各界的体谅与接纳,都是帮助他战胜病魔的重要力量。
青山岂碍白云飞
文 / 传勤
六月的梅雨季节,大雨小雨下个不停,屋子里弥漫着湿湿冷冷的空气。推开姐姐房门,房间的窗户还紧闭着;我拉开了窗帘,透进来的光线,却使姐姐将棉被朝上拉起,整个头深深地埋了进去。“姊姊!吃饭了!”我边说边将饭菜放在床头柜上,一手轻扯着棉被的一角;姊姊仍一动也不动,我知道她不会理我,她向来对吃没什么兴趣,也已经很久没出门了。我起了身将头探出窗外,望向远方一片灰灰蓝蓝的天空,我想,这就是姊姊的天空吧!总是──雨季。
是母亲带她去看医生后才知道她病了,否则我还以为姊姊就是慵懒、消极、不爱动,对什么事情都没有兴趣。因为是亲人患病,自己才开始认识忧郁症;只知道这和大脑内部神经细胞间的神经传导物质有关;而引起传导物质异常的原因又有很多,可能包括遗传、人格特质、环境,或由其他疾病并发使然;种种因素或单一、或多重,相互牵连,错综复杂。
一年前,自己有幸听闻佛法,觉得终于为姐姐的病因找到答案!一切原本离不开因缘果报的道理,家中遭遇到这些变故是因果、会生病也是因果;所谓遗传基因的好坏,其实就是个人业力的显现。自信心差,负面想法多,又何尝不是一种无始劫来的习气。当我们迷惑时,如果能够遇到善知识,引导正确的人生方向,甚至伸出援手帮助我们从失败中再站起来,这些就是我们的福德因缘。如果没有好的因缘,遭逢逆境,负面思考的习气又根深蒂固时,相信正常的脑波传导方式也会随之颠倒;如果这些负面思考方式长期积习成为惯性,连认知心理治疗的功效都不见得有用了,最后,只能藉由药物或其他的方式来协助病患。
我相信医生的诊断,但是更相信“病由业生,业由心生”!我自山上请了一尊观世音菩萨像在家中供奉着,并将 大和尚的《心经》墨宝,高挂在客厅中央。常常提醒姊姊,当你病苦的时候,一定要诵念“观世音菩萨”圣号,无论身处在任何地方,一旦遇到苦难,只要一心诵念“观世音菩萨”圣号,菩萨必会循声救苦,不曾遗忘任何一个众生。倘若我们的心灵中有了痛苦,观世音菩萨也会进入我们心灵,为我们解除痛苦!
在两天前,姊姊告诉我一个这样的梦境──她梦到自己身躯蜷缩在大门旁边,无量苦恼逼迫着身心,当时,突然想起客厅供奉的观世音菩萨,又记起我常叮咛她要念“观世音菩萨”圣号;于是,在梦中,她就念了这么一句──“观世音菩萨!”顷刻之间,突然感到身心清凉法喜,烦恼顿除。听到这个梦境,心中非常感动,不仅菩萨慈悲平等普度;更证明了人人本具的自性,无论生病与否都未曾增减;只要这一念心至诚恳切,就能够与菩萨的法界相应,一切的客尘妄想终将止息。
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病人,在未成道前,我们都有许多妄想与执着;从佛菩萨的角度来看,吃医生开药的人,是病比较重的人;还没有到吞药地步的人,是病比较轻的人。因为,每一个人都执着,因此,每一个人都忧郁。有人因为失去工作机会而忧郁;有人因为失去爱人而忧郁;有人因为失去地位而忧郁……。如果我们没有真正去面对与承担失落情境的勇气,我们都忧郁!但是,仔细想想,我们真正失落的到底是什么呢?我猜,就是这一念心吧!我们失落了──心的方向。
我们总以为,人生,一定要有地位,才有价值;一定要有人爱我,我才算存在;一定要有好工作,别人才看得起我;果真都如所愿,拥有了美好的一切,人生就能和快乐画上等号吗?其实不然,因为,很少人懂得知足。而且,世事无常,再高的地位,不免后浪推前浪;再美满的家庭,迟早会面对生离死别;放眼观察这世间万事变化无常,我们的心若是也随着外界的得失而动荡,将注定永无宁日!圆悟佛果禅师云:“竹密不妨流水过,青山岂碍白云飞”,若我们都能学习如此豁达、光明的人生观,那么,生命将充满法喜,一切通达无碍,如此才能真正和忧郁说──再见!
灌溉心中的清莲
文 /台北荣民总医院精神科护士 杨燕玲(传梵)
忧郁症的原因可分为器质性与心理社会性两大类。心理社会问题引起的忧郁症,较器质性来得复杂,每位个案的背后都是一本血泪辛酸史。母亲因生了畸形的孩子,身心俱疲而重度忧郁;老人身体机能退化,被儿孙遗弃,进而有厌世的念头;天灾人祸造成亲情分离而抑郁不止;也有追求名利、爱情无法如愿而怨天尤人;甚至已经功成名就的人,还是因忧郁症来求医,为什么呢?原来他有贫穷妄想症,明明衣食丰饶,但是仍觉得下一餐饭没有着落快饿死了,所以整日忧愁。看似不可思议的事,每天都在眼前上演……。
学佛之后发现,病人忧郁的原因归类起来,就是佛陀说的八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阴炽盛苦。我们总认为每个人对事物认知不同,差别只在于有些人较正向、有些人较负向;认知又受到社会、文化、种族、家庭、社会地位、教育等因素所影响。而佛法更进一步提到:认知其实就是第六意识的活动,“我”这个缘虑心,来自于多生累劫的业识种子,贪、瞋、痴、慢、疑、邪见,因为这个缘虑心在那里患得患失,想过去、想现在、想未来,起种种分别,才会带来许多痛苦。所以种种分别妄想都是狂心,歇下狂心就是菩提,这才是治本的认知治疗。
然而,该如何运用佛法来预防忧郁症呢?
首先要将无常的观念放在心上,要知道世间无常才是常!《八大人觉经》云:“世间无常,国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阴无我;生灭变异,虚伪无主;心是恶源,形为罪薮;如是观察,渐离生死。”人命只在呼吸间,当无常降临时,有无常的观念就能发挥免疫的效果,将悲伤、痛苦转化成智慧来面对事情,忧郁的机率就能大大降低了!
人生的本质就是众苦交煎;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阴炽盛等苦是人生的真相。所以,遇到苦的境界要及时观照,提醒自己不要住在苦的心念上,念头是生灭的,只要不住在念头上,很快这些妄念就会坏灭。更进一步,知道这些苦果都是自己无始劫来造作恶因集结而成,要发起忏悔心,殷重忏悔前过,寂静涅?的心性本具,不假外求!依着佛陀指示的八正道、六波罗蜜来修行,便能照见忧郁即空,度一切苦厄。
忧郁症的流行,犹如人心的瘟疫;主要还是被现代物质文明冲昏了头,不知道要去灌溉心中的莲花。然而没有大善知识来引导,要找到这朵清莲又谈何容易!唯愿 上惟下觉大和尚能长久住世,为苦难众生作依怙!
为有源头活水来
文 / 中台女众佛教学院教材组长 见义法师
《达磨二入四行观》云:“有身皆苦,谁得而安?”生老病死是这个身体无可避免的历程,从生至死,我们无时无刻不受病苦的威胁。
这一生中,有许多小病是我们可以忍得过去,甚至可以不药而愈的,所以这些病对我们而言是身不甚苦,心也不以为苦,多数人几乎不认为它是病。此外,有些病可以经由现代医药而治愈的,我们通常也不以为意;但是若遇急慢性重大疾病,生理的病苦影响到正常的生活,觉得自己无法正常工作,成为家庭社会的负担时,心理便再也没有办法像平常那么乐观。
病之所以为苦,除了身体的感受外,最主要来自于内心的无助和无奈,甚至使人不得不放弃事业、学业的追求,尤其是对医疗怀抱希望,从积极的寻求治疗,到最后意识到必须终身与病相伴,连医师也束手无策时,这个心便很难脱离疾病的缠缚。
失去健康的人才能体知健康的可贵,没有人希望自己成为无助的病人,但是生病的人却往往是无助的。病人虽然可以将希望建立在医生与药物上,但是,病症在身上所产生的痛苦与疑虑,却是无人可取代的。正如《无常经》所说:“亲属徒相守”,即使医师与亲人尽心尽力的付出关怀与照顾,纵令温情满人间,但是病苦的滋味也只有自己知道、自己能承担,如果自我心理建设没有成功,这种心路历程就可能是孤寂又悲苦。有的病人在病苦的折磨下,很容易变得敏感而脆弱──我真的有这些感受与症状,而它发作时也几乎痛不欲生,觉得死神已经在向自己招手,为什么家人认为没有什么?医生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回应呢?是因为经常的发作,大家失去耐心了吗?
其实不是的!当病人的心完全被痛苦占据,无法多出一点点心力念佛时,可能我们真的无法体会那种苦,还会怪他们为什么那么脆弱,不肯精进念佛,求佛菩萨加持;虽然家属不放弃任何机会,急切的希望病人身心能得到好转,但是也可能一时失察,以一个健康人的标准来要求病人,对病人的身心更增一重压力。因此当家人的急切关怀变成逼迫性的压力时,我们可能会看到一个中风的病人在复健室,偏瘫的手中抓着沙包,不看投掷标的,却一脸愤怒的要丢在旁协助的亲人。
《梵网经》菩萨戒说:“八福田中,看病福田为第一福田”,难道在病人孤寂承受病苦的同时,我们对病人的同理和慈悲却反而日渐褪色吗?其实不是的!许多家人内心承受的苦也是一般人难以想像的,在工作、照顾家庭之余,还要竭尽所能地全心照顾病人;病人苦跟着苦,病人生气也跟着生气,一颗心跟着病人的情绪与病情的变化上上下下,可以说是心力交瘁,甚至比病人还急,恨不得代病人受苦,只求他赶快好转。但是为什么病人总感觉得到的体谅与关怀不够,而家人也觉得病人不配合,不够坚强,似乎怎么努力都没有办法把病人照顾好,以致于病人内心支持的力量,往往来自得相同疾病的病友。
难道只有曾经从迷途走出来的人,因为知道那里有岔路、那里有坑洞,才能带领迷路的人吗?也不是!生病的是这个身体,但是会有种种感觉、想法、苦乐情绪的却是这念心,不管病人表现出来的是愤怒──为什么是我?为什么只有我这么倒楣,业障这么重?──因而抗拒接受生病的事实,不配合治疗;或因为没有人体会自己的感受,觉得孤单而变得消极、没有信心;或自责等种种情绪。如果用心找出病人这些反应的原因,耐心倾听病人的心声,在心理上去体恤他、支持他,一定可以化解病人因为病苦所产生的负面情绪,毕竟,病人所需的心理关怀仍然是来自于家人。
佛法讲:“病由业生,业由心生”,一般人可能不容易体会,认为病就是病,怎么可能心会造成疾病?事实上,我们经常可以听到一些重症病人,往往因盛怒或重大的心理刺激而发病,甚至丧失宝贵的生命。例如美国吉利公司1975-1991年的总裁寇门.马克勒先生曾以无比的毅力,坚强的克服公司三次被并吞的企业危机,却因收到富士比杂志以封面调侃他及吉利公司的刮胡刀,在回办公室不久,便因心脏病发作,溘然长逝。可见我们这念心对身体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中国古医典《黄帝内经》素问.举痛论讲:“喜则气缓,怒则气上,思则气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阴阳应象大论又说:“喜伤心,怒伤肝,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有智慧的中国人早在几千年前即观察到人的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是造成疾病的内在因素;现代医学也观察到情绪压力是精神官能症的罪魁祸首,甚且影响到免疫系统及许多正常的生理活动。换言之,当我们起了一个心念之后,全身细胞将随之产生变化,如果长期的精神刺激或突然受到精神上的剧烈创伤,超过我们所能适应的范围,它就成为一种恶性的刺激,进而影响到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
既然心念不健康可以造成疾病,我们一样可以经由心念来转化疾病。疾病既然已经发生在自己身上,不须再排斥它,或以恐慌、消沉沮丧的心,徒增自己的身心压力。除了以平常心配合医师的治疗,注重健康的饮食起居外,也可以积极重建信心,去追求自己向往的目标。赵丽莲博士不也凭着信心与热忱服务的愿力战胜病魔吗?自己鼓舞自己,为自己注入痊愈的信心,是最直接的抗病活泉。
宋朝朱熹有一首广为人知的禅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我们的心就是源头活水,不要轻忽这念心的力量,只要一念之间从病苦当中转过来,它就是我们重获健康无穷的力量来源,从而使我们能够以积极的心念,寻求转化病苦的因缘,这也是佛法中的一种逆增上缘。
中医说:“上工治未病”,优秀的医师能于疾病未发之时,即将其消弭于无形。而佛法对治未病之机则更深入于心未起之时,既然病由心生,若我们对佛法有绝对的信心,念佛能念到一心不乱,打坐能达到三昧正定,即使生了病,也能转化这个色身,是以古来许多高僧大德能以甚深的定慧力,生死自在。虽然我们不一定能有这种功夫,但是当病人与家属均陷于无助而又愁苦的境界时,若内心能找到一个慈悲而安定的依靠,一定可以产生强而有力的转化力量。即使了解他人成功战胜疾病的故事,都可以激发自己无穷尽的生机。
“诸佛以病苦为师”,许多修行人是因为病苦的磨炼,而契悟佛法的道理,使修行更有成就。如同有句话“苦难是上天给我们的礼物”,因为疾病,我们经历、体会到生命的另一个层面,因为苦、因为得到关爱,使我们相对的知道感恩,能体谅他人的病苦及内心世界,懂得珍惜,也愿意付出……。事实上,生命的体验与智慧的开展,远比我们表面所看到的来得多。所以,无论我们所面对的是顺境、逆境,心中所承受的是苦、是乐,都是一个学习与成长的宝贵因缘;不管结果是成、是败,因为我们曾积极乐观的努力过,生命仍然是充实而光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