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
 
普台教育









普台校訓 中台四箴行
──普台教育研習營課程開示
 
 
 文 /見紹法師



  普台校訓──中台四箴行
課程:普台教育研習營課程開示
時間:九十一年七月
授課教授師:見紹法師

  教育的問題,大致區分為人與事。將來在推動普台教育的時候,我們如何將四箴行落實到人與事,是重要的課題。 老和尚為什麼要用四箴行作為普台的校訓?更是大家要真實體會的道理。

  現在的教育大多重視知識而忽略了倫理道德,因為缺乏了倫理道德的觀念,因此在社會上引發許多問題。古時候的教育,學術、人格都是同樣重要的,人格的培養又比學術、學問更受重視。也就是說,小朋友從小到大,如何培育成為真正對社會有用的人、人格完整的人,是教育最重要的課題。

  小孩子就像一張潔白的紙,他可以成為一幅美麗的圖畫,也可能如廢紙被大家丟棄在垃圾桶;會成為一幅曠世不朽的名畫,或是當作廢紙,關鍵在於教育。如何讓小朋友從小透過薰修、薰習,接受優質教育,建立正確觀念,能夠將這些觀念,應用到日常生活上,至少不會對社會產生危害,進一步成為對社會有貢獻的人,成為社會上的賢人,教育是重要的環節。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要用「敬、慈、和、真」做為校訓的緣故。

  中台四箴行,第一就是「對上以敬」,從國小、國中到高中,上課的時候,學生會起立、敬禮,跟老師問好,升到大學以後,師生的校園倫理觀念,卻很少有人去體會,這是很遺憾的一件事。中國固有的倫理、對上以敬的誠敬觀念,如何在孩子成長的階段中,使其養成這個習慣,並能真正落實在生活,將來在為人處事上都秉持這個觀念,這是很重要的。

  「上」就是師長、父母、社會賢達、佛法的三寶,這都是值得我們尊敬的。記得在大學唸書時,有一位老教授,這位老教授上課有他的堅持,上課時一定要跟他敬禮,說「恩師好」,而不是「老師好」。以前沒有學佛,覺得這位教授自抬身價,雖然動作照做,那是因為這堂課是必修,所以勉強配合。這位老教授對學生也非常恭敬、認真;以敬禮來說,敬禮要九十度。剛開始時,我們敬禮立刻抬頭,他就說:「老師還沒回禮,你們怎麼可以抬起頭來呢?」所以第一次上課時,我們練習了十幾分鐘的敬禮,因為我們淡忘了這個習慣。班長還有一個任務,因為這位教授每天坐計程車來上課,大約十點的時候,班長就要到系辦公室樓下去等,車子一到,要幫教授開門、拿皮包、請到辦公室、幫教授端茶水。我們一進學校,學長就跟我們交代這件事和這種觀念,一直延續到畢業,同時也成為工管系的傳統。

  現在想一想,老教授的年紀七十幾歲了,還認真的為我們上課,我們年輕人理當有這樣的恭敬心。當時不懂,學佛後才知道培養對老師的恭敬心是很重要的,不是為了必修科目、為了分數才敬禮。這位老教授很用心,他教的是專業科目──會計,但是在會計當中還包括佛法的傳授、中國的倫理觀念,所謂「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有時候,我們上課上到十二點四十幾分,教授說:「現在下課,在餐廳也是和大家擠著排隊等飯、等菜、聊天,浪費時間又浪費生命,不如我們上課。」上課時,因為他講中國的倫理道德思想而耽誤了專業科目,老教授就利用我們午餐時間,多講一些課。這位老教授上課相當認真,又怕學生肚子餓,中間休息十分鐘,把他自己的蘇打餅乾拿來發給大家吃。現在回想起來,這位老教授不論在做人處事的道理上、專業上、對學生的照顧上都兼顧到了,只是我們當時不能體會。今天 老和尚也提到,我們對學生的付出,不是為名、不是為利,不是為了讓學生考名校而自己成名得意,而是對學生真誠地付出,學生自然而然對老師恭敬;老師沒有正確的觀念和因地心,學生是很難尊敬老師的。

  老師和學生之間是一種互動,要以身作則地潛移默化學生,培養「對上以敬」的觀念。為什麼要對上以敬?因為每一個人都有慢心,古人講「文人相輕」,每一個人都覺得自己的學問最好,所以要在日常生活中覺照,透過對上以敬的恭敬心,降伏自己的慢心。

  「對下以慈」,以教育工作者來講,是指對待學生。我們以犧牲奉獻的胸懷,對待所有的孩子,把學生當作自己的孩子來照顧。佛法說「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有這種慈悲心,盡我們一切力量,提昇教育品質,不論是教學方式或是對學生問題的處理,都是秉持慈悲心、耐心。體罰是最不得已的方式,而且要用得恰當,如果真正是有慈悲、有智慧,很多事情都不需要用到體罰。落實對下以慈,則老師、學生都能相互成長。

  對人以和,和諧、和合在團體當中很重要。中國人常講「家和萬事興」,「和」讓我們更加團結。在佛法當中有「六和敬」,「六和敬」就是在身、口、意上統合每一個人應有的態度;有相同的理念,則觀念上、做法上,自然漸漸就會統一。達到「和」,為人處事之間,就能和睦相處。

  學校教育的推廣,不是校長或主任一個人的力量能成就,而是要因緣合和,因緣來自於老師之間、同事之間的共同發心,事情才能圓滿。所以對人要有度量,要有包容心,要謙虛和藹。所以不論是學生之間、老師之間,乃至家庭、團體、社會、國家,都要和諧、和睦、和合。

  「和」能對治粗暴。 老和尚開示時曾說,因為我們很粗心,心就沒有辦法保持平和之氣,做事情時自然而然就落在習氣的輪迴當中。對人以和是修身養性很大的助緣,我們自己可以檢討反省,對人是否都能和睦、和藹可親、和顏悅色?自己如果沒有辦法做到,如何去推展對人以和的觀念?

  對事以真,在做人處事各方面都要保持真誠的心念。尤其在專業上、在研究上,不可以抄襲,把別人的東西改頭換面、掐頭去尾,當成自己的東西來發表,這就是對事不真誠。每一個人都或多或少有虛偽的心,有些人做事是為了面子不得不去做,這就不是真,是虛偽。怎麼樣改正我們心中的虛偽?要徹徹底底地對事以真,真真實實地做好中台四箴行。

 



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