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其它主題 |
|||
在修持佛法的過程中,首要即是信心的建立。不僅在宗教上須有信心作為起點,人生於世,倘若對自己的學業、事業沒有足夠的信心,不但學業難有成就,事業也不易成功。因此,信心對人生有一定的影響層面,小至個人,大到整個國家民族,乃至於將來成佛作主,都是以信心為根基。 《增一阿含經•卷三十三》記載,有一天,釋迦牟尼佛在祇園精舍為弟子們說法,開示中舉了一個譬喻來詮釋七種不同眾生的業力因緣與輪迴果報。由「七事水喻」的公案中,我們可以更了解信心與善法功德之間的關係。其中這七種眾生隨著信念、願力及行持的不同,所招感的境遇也大異其趣。 第一種眾生,是長年累劫都沉入黑暗的水底裡,無法浮出水面,因為生生世世不信因果,毀謗佛法,不但心中常起惡念,更動之於身口意,造作種種不善之行。 第二種眾生,是偶爾一度浮出水面,又再度長期沉溺到水裡,他們的信念非常淡薄,假使起了一絲善念,也如同深海當中的一點螢光,十分微弱,雖然偶有善行,但是泰半時間身口意都在造惡業,耽著於財、色、名、食、睡五欲當中,所以生生世世都在三惡道裡浮沉去來。 又有一種人,平日不作虧心事,心地也善良,雖然對所追求的目標與認定的價值觀有信心,卻缺乏正確的信仰,墨守自己的信念與善根,而不肯進一步修持善法來滋養心苗,他們僅是浮出水面來盼顧四方。 再提升一點的,是既能受持三皈五戒又對佛法生起正信者,他們對因果的道理相信不疑,即使遇到挫折也不會動搖退轉,已從水裡完全出離而不再沉淪。 更有一種人,能在水中有目標地自在游行,他們既能深信佛法,又肯從因上努力,行善布施,心常存慚愧想,窮畢生之力要斷除煩惱習氣者。 而正由水中慢慢接近解脫岸邊的,是那懷著堅定如金剛般的信念,並依此信念發起精進勇猛心,斷除貪、瞋、痴、慢、疑等五結使,出離了生死輪迴的桎梏,而不再回三界裡受生的行者。 再者,秉持著「信、願、行」三資糧,以清淨無為之心圓滿成就戒定慧三無漏學,斷除一切煩惱的,就是已經到達解脫無為彼岸的賢聖尊者。 以正信為因 以願力持身 佛陀說「七事水喻」,即是在告訴世人,「信心」是一股向上提升的原動力。這股動力能砥礪我們遠離一切罪愆與過患,終究抵達解脫的彼岸。修行學佛,對佛法要有信心,在生起信心的當下,這念心是清淨無染的,信心好似一股清流,能洗滌心中的疑慮塵垢。是故,有一分信心,便能換得一分的濁水澄清;有十分信心,便換得十分的濁水澄清。修行路上,以淨信為基礎,一切善心德行依此而發展聚集,這就是所謂的「信為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 處在物欲橫流的先進世代,人類的精神生活較已往顯得貧乏,因此,欲令人心向上以及顯發清淨的本然德性,必須具備使人除惡向善的這份信念;如果缺少了這種淨信之力,一切的善法善行都很難成就。有了這份信念後,進而能相信因果,行善積德,人生便能愈走愈順遂;而更進一步地相信人人本具佛性,當信心達到絕對百分之百時,也就是所謂的「信滿成佛」,這念絕對清淨的心即能與佛心相應。如《六祖壇經》所云:「菩提自性,本來清淨,但用此心,直了成佛。」以正信為因,以願力持身,更廣修六度萬行,植下出世的清淨種子,將來必能成就無上菩提之果。
信心 上惟下覺大和尚開示 佛法大海 唯信能入 見據法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