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德言:「佛說一切法,為治一切心;若無一切心,何用一切法?」佛陀宣說八萬四千法門,法法皆能令眾生通達究竟涅槃。既然如此,為什麼需要這麼多法門呢?這是因為眾生有利、鈍等不同根機,福德因緣也各不相同,所以每個人得度的方式自然不可同一而論。諸佛菩薩在因地上廣學多聞,破塵沙惑,也是為了因應眾生不同根性,藉由種種善巧方便,使其得蒙法益。
所謂善巧方便,並非毫無依據,無所揀擇,而須具備善觀因緣的智慧,依照時節及眾生根機,提供最適合的法門。如來的教法中有小乘、大乘及無上乘,即是適應下根、中根、上根等不同根性者。而如禪、淨、密、律,以及頓悟、漸修等種種不同的教化方式,則並存於佛陀四十九年的說法當中,廣度無量無邊的六道眾生,即是最佳例證。又如中台禪寺於各地廣設精舍,方便忙碌的現代人就近學佛,免去舟車勞頓之苦。精舍除了禪修班,還開辦花藝、烹飪、書法等才藝班,藉由世間法來接引大眾,使其親近三寶,與道場結緣,進而修行學佛,改變人生。
所有方便法門的背後,有一個不變的原則,即是「安住大乘心,善開方便門」。大乘心即是菩提心,也是本具的清淨心。因此,一切的方便皆在令眾生明白人生的真理,契悟本心,通達究竟的解脫之道。若是不能以大乘心為依止,不能令眾生脫離苦海,即不是善巧方便。例如社會上有「自在禪」的說法,認為隨順自己的喜好來做事,就是「自在」的意義,其實是錯誤的觀念。隨順好惡即是助長煩惱習氣,不但無法獲得解脫,反而會因造作惡業而受報,絕非度眾的方便法門。
菩薩在度眾時,除了善觀眾生因緣外,還能善用諸多法門,靈巧運用而不拘泥流俗。觀世音菩薩有三十二應化身,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為說法。而菩薩的慈眉善目與金剛力士的怒目之相,同樣是化導眾生的方式:前者令眾生起恭敬心及歡喜心,後者令眾生心生畏懼而不敢造惡,免受苦果。此外,菩薩救度眾生,亦以大多數人的利益為優先。其他如方便妄語,亦是視需要而為。
善巧方便代表著無礙的出世間智慧,也代表著圓融的世間智慧,所謂「佛法不離世間法」,便是這個道理。至聖先師孔子也深明善巧方便的目的,所以能做到圓融而不拘泥流俗。《論語•憲問篇》中,子貢對於管仲未能殉節自殺,反而輔佐主人的政敵,而懷疑管仲不具仁德時,孔子回答:「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賜。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又言:「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天下百姓因為桓公的霸業而能在中原安居樂業,這是歸功於管仲的輔佐。因此孔子不以殉節與否來評判管仲,反而讚歎他的能力及仁德,菩薩之善開方便,度眾無礙,由此可見一般。
以大悲心為本,心繫眾生,善觀眾生根機及時節因緣,運用種種法門,自方便中接引眾生,令其暫離痛苦,暫得歡喜。進而以佛法良藥施予眾生,獲究竟涅槃之樂,即是善巧方便的真正意義與終極目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