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聲常常是感動、攝受人心最直接有力的媒介。人類常透過聲音、樂器與舞蹈等種種結合,在祭典中歌詠、讚歎天與神,表達對諸神的恭敬。在每個族群或部落,都可以發現這樣的文化特色。
在叢林道場中,出家眾有五門功課:佛供、早課、晚課、過堂和出坡作務,其中,除了出坡作務外,都和梵唄有著密切關係。梵唄不僅有讚佛、誦經、祈福的功能外,亦具有斷除外緣的作用,能令法事莊嚴肅穆地進行,感得諸佛菩薩、龍天鬼神的歡喜、護持,並能淨化心靈。
一場法事的進行,除了人們的參與外,還有諸佛菩薩和諸天鬼神的降臨護持。會中所執持之法器,亦是人天溝通的工具,例如大磬,當我們在上香前或法會一開始敲磬,也是在稟告諸佛菩薩、龍天護法有法事要進行,祈求諸佛菩薩降臨,忍聽護持。另一方面,透過莊嚴、和諧的梵唄,讓與會大眾藉由誦詠而收攝、淨化心靈,薰習佛法,即所謂「一入耳根,永為道種」。以前,孔子一聽到幾乎已無人演奏的韶樂,便如獲至寶,因為韶樂有古聖先賢之道,可以教化人心。同樣地,梵唄之於佛法的重要性,不僅在於它是基本功課,更重要的是它有著「載道──載佛之道」的作用,其實就是法的另一種展現。梵唄具有如此殊勝的利益功德,當我們在練習或唱誦時,就要以恭敬謹慎的態度來面對。
美好的梵唄,需要自己與他人種種因緣的和合。過程中,不僅是技巧的純熟、音聲的美妙,更是一種修行。它需要「四心」:恭敬心、願心、專心及耐心;不要「一心」──即是慢心。
一、恭敬心:即是對梵唄的恭敬、對所司執事的恭敬,以及對法器的恭敬。執事者或唱誦者對佛法、對經文、對所領的執司要有恭敬心,有恭敬心才會慎重。所謂「大眾慧命在汝一人」,當我們在執法器或唱誦時,必須熟悉法器及唱誦內容、流程,更進一步還要如行雲流水般地清淨、和諧及莊嚴,才是讚佛、誦經所應有的精神,如此才能攝受人心。
不如法、不莊嚴的梵唄會令人起心動念,甚至失去正念。經典記載不如法的梵唄有五種過失:不名自持、不稱聽眾、諸天不悅、語不正難解、語不巧義難解。如何知道自己唱的梵唄莊不莊嚴?如不如法?最簡單也最實際的方式就是設身處地把自己當成聽眾,什麼樣的音聲、節奏、氣氛令我們不稱意?令我們起心動念?自己在執法器、唱誦時就要去除這種種缺失。
此外,對法器也要心存恭敬。法器是人天溝通的工具,同時也藉由法器傳達清淨莊嚴、攝受人心的音聲。叢林道場的晨鐘暮鼓常令人有餘音繞樑不絕之感,它代表一個道場的「法味」。所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古今中外的名演奏家,對於與他相伴的樂器,如琵琶、小提琴、鋼琴……都是愛護有加,未曾見過有哪位名家,漫不經心、不愛護自己的樂器。因為恭敬法,所以要恭敬經書;同樣,因為恭敬法,所以也要恭敬法器。
二、願心:有願事必成。雖然聲音、法器牽涉到每個人天生的聲音與音感,若有天賦的話,則是絕佳的助緣,可以成就令人感動的梵音。但是,梵唄不是都要有絕佳的天賦條件才可以唱、才可以執法器;對諸佛菩薩的歌詠讚歎、經文的唱誦是每個人都可以做到,但所表達出來的是否虔誠、清淨、莊嚴及和諧,則在於有沒有願心。當我們有了恭敬心以後,是否願意發願不斷地練習與自我要求,成就每一次的梵唄功德,進而「利人天」?
《長阿含經》記載,「其有音聲五種清淨,乃名梵聲。何等五?一者、其音正直。二者、其音和雅。三者、其音清徹。四者、其音深滿。五者、周遍遠聞,具此五者,乃名梵音。」要達到此五種梵聲,需學習、練習法器及發聲的技巧,清淨自己的身、口、意。口業清淨、意業正直者,藉由外相上的學習和練習,達到成熟的技巧,自然能表現出和雅、深滿及周遍遠聞的莊嚴情境。但是,一場莊嚴清淨、攝人心弦的梵唄,是否有願力在其中則是絕對的關鍵。
三、專心:在法會中,梵唄往往是由維那、悅眾、寶鐘鼓……等人所組成。每個人在練習或法會唱誦時,除了要培養自己的專注力,專注於自己的唱誦,更要傾聽法器和他人唱誦的節奏,如此才能和諧,否則心一散亂,就容易打妄想,而造成搶拍或落拍的狀況,破壞和諧。
四、耐心:執法器、唱誦如此慎重而利人天之事,不能以「會、熟」為足,更要有達到「巧、精」的自我要求。要達到這個程度,除了要有願心外,更要有耐心,經由不斷地投注心力,才能不斷地成長。再者,既然是組合,不僅要時常搭配練習,也要對其他同伴有耐心,如此一次又一次地演練,從中尋求默契、尋求和合,才能有圓滿的展現。
莊嚴的梵唄最要不得的是慢心,慢心不但慢法,而且無法精益求精。梵唄往往是一個團體共同合作的表現,不是個人獨唱或表演,講究的是和合;也因為和諧,才能攝受人心,尤其在法會中更是如此。既然是整體的表現,又要達到和諧、和雅,這中間就要與他人和合,不能有太突出的聲音或個人主義,即使自己的音聲美妙如天籟,如果只講求自己的突出,反而會破壞整體的和諧美妙;或是認為自己已經會了,上場前不需要再與組員搭配練習,如此結果往往不如人意,甚至還會破壞法會的莊嚴。執法器和唱誦常會因少練習或久不用而生疏,所以要表現出應有的水準,除了事前的練習外,還要組員彼此間默契的培養才能成就。
孔子跟隨師襄學習琴藝的過程也極其用心,不僅勤學彈琴的技巧,更要求自己去體會曲中的意境和作者的胸懷,因為音樂不只有技巧,其中更蘊含種種意義和教化人心的作用。佛經上記載,如來說法聲有八種:最好聲、易了聲、柔軟聲、和調聲、尊慧聲、不誤聲、深妙聲、不女聲。我們在弘演梵唄這項法門時,應以如來種種攝受人心的音聲為目標。梵唄對於學佛者或修行者也是如此,它並非只是情感的抒發、對諸佛菩薩的讚歎,更重要的是透過清淨、莊嚴、和諧的梵唄,淨化身口意三業,進而萌發善根,修心向道,這是梵唄最大的功德與目的。如此的了解與思惟,就能引發我們在唱誦梵唄時的願力與恭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