擇友之道
文/見璐法師


  曾見這麼一段敘述:「現代人的孤獨不在高掛的月色,不在階前急扣的雨聲,而在只有情節卻沒有情懷的連續劇,在撥幾個號碼就可以解決思念的電話,在人潮洶湧而竟無一相識的街頭。」不能離群索居的人們,不斷逡巡探求著友誼之光,試圖從中撥開迷惘孤寂的霧靄煙霞;然而,要獲得真正的友誼並不容易,姑且不論「知我」與否,須先捫心自問:「我心有『容』否?」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人人皆知,在歧路眾多的人生中,「友朋」往往居其關鍵之處;人生既不可無友,交友便不能不擇。每見賢聖於此婆心甚切,例舉萬端,近直諒、遠邪佞,但其間最難者並非「善友」難逢,而在「私心」難容。人之常情,多喜好諂言順耳之辭,懼畏嚴正逆意之語,殊不知「美味多生疾疢,藥石可保長年。」為了順己欲,總在下意識中選擇「習性(氣味)相投」的朋友,群行佚樂,好行小慧,初時友情甚甘,若醴若蜜,待「利」刃一劃、「患」斧一劈,瞬間相爭相傾,恩義盡絕!

  孔子云:「益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正直的人能面言己過而不背非,若是能有子路的胸襟、堯舜的氣度,聞善言即拜謝他人,何患無益友?若否,輕者,惱羞成怒,敬而遠之;重者,記恨在心,挾怨報復。如此一來,縱使三千賢聖皆在身旁,我亦視之如寇讎,如何能從中得大受用?

  古代春秋時期,楚國有一位善於觀察面相之人,名聞遐邇,楚莊王得知即召見他請問面相之學。此人深深一揖,說道:「大王,我並不能由面相而知人,是由觀察人之交友而知其人──若是一介布衣之人,平日來往者都能盡孝弟之道,忠厚恭謹,那麼這個人必是良善,他的家庭也會日益富足、顯榮。觀察為人臣者,如果他的朋友皆忠實可靠、品德高尚,那麼他必是賢良,每日從善友處得所進益,官職也會日益升遷。觀察君王,則視其朝臣多賢能否?勇於諫勸否?若皆然者,此君王的國家必會日益安定,天下自然敬服。」莊王聽後讚相者善說,自身更以此惕勵,網羅天下群賢,終成一代霸主。

  為仁由己,然而觀摩薰陶,常有賴良友之助。人人都羨太宗有名臣如魏徵,輔弼左右;管仲有知己如鮑子,貧賤不棄。其實,擇友之道無他,在能容諫而已。



單元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