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善不捨一法
文/見萌法師


  修行最重要的目的就是成就佛道,然而生死海闊、菩提路遙,若無種種福德資糧,誠如遠行沒有盤纏,還是無法到達目的地。諸佛菩薩於因地修行,無不廣積福德,亦如昔日佛陀不捨為病比丘穿針之福,是故修行之人,培福修德亦復如是。

  福德來自勤修善法,唐朝百丈禪師不僅樹立道場清規,更為後人建立「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典範,而導師 上惟下覺大和尚亦為我們指出「福德、教理、禪定」三環一體的修行方向。在佛學院的學習生活,除了教理研習、禪坐定心外,亦會安排學僧至常住單位實習,以落實對教理的體會,並累積福德資糧。見萌曾於結夏期間至行堂實習,深感獲益良多。

  行堂乃負責三餐齋飯的相關事宜,需在有限時間內完成供齋。例如:飯菜的打點,水果、點心、餐具的準備,以及與大寮密切的聯繫等等,不僅護持大眾用功,亦能與來山的居士結下清淨的法緣。

  所謂「寧動千江水,勿擾道人心」,行堂人員為護持大眾二六時中精進用功,在大眾用齋前即要開始準備,供齋時間結束則要清潔善後。雖然坡務繁雜瑣碎,但是若能以「修善不捨一法」的歡喜心來從事,自然有意想不到的收穫。這段時間,深深體會到若能時時以護持大眾的心為出發,作務時的心念也會愈來愈細,例如:為大眾添加齋飯、水果、點心時,自然而然就會要求自己動作放輕;切水果時,就會考量大小是否適中,能否讓大眾食用方便,不起分別;擺放飯菜、點心時,則會留意顏色的搭配及整齊清潔,讓大眾以愉悅的心情用齋……。所以,行堂勞動量雖然很大,但在付出當中,卻也增長了「護念他人」的柔軟心、慈悲心。

  導師曾說:「有一分恭敬心,就消一分業障;消除一分業障,便能增長一分福德智慧。」在行堂,不單是靠自己的力量就可以完成工作,而是需要與他人共同合作,方能成就。尤其行堂的坡務有時效性,共事時難免會有意見不同的時候,此時正好考驗定力與智慧,除了要「對事以真」,更要「對人以和」,學習直下承擔。

  然而,日復一日的坡務中,若未時時反觀自照,很容易就會隨順習氣,迷失於人我是非等種種境界中,所以出坡亦是考驗自心的最佳機會。若能堅住正念,「人在哪裡,心在哪裡」,將平日所薰學的教理運用其中,就能以豁達、自在的態度面對一切,走出煩惱的迷障。

  修行,最重要就是突破習氣,藉由修福修慧成就道業。道場中處處是修善培福的機會,只要自己肯發心,修一切善又不執著一切善,日久功深,自然能有一番成長,與實相之理相應。



單元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