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人的功課
   


覺性
(見詣法師)

  今天朝山共修時,遇到特地前來朝山的居士,他們在微冷的早晨,一邊用力地吸著空氣,一邊說道:「哇!好新鮮的空氣!好舒服啊!」我突然意識到,對於這樣新鮮的空氣,我早已視為理所當然,並且習以為常了。
 
   所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反觀自己的修行與道業,是否也在不經意中,落入了「不覺」的狀態呢?   

  外在環境的薰染,容易影響行者的行為,而內心沉積已久的染業種子,又何嘗不是一再地反薰自心呢?外界的染境,尚且容易察覺,但內心無始劫以來根深蒂固的邪見、無明、惑業,可就不是那麼容易掌握了。

   因此,保持覺性,檢討反省,慚愧懺悔,是行者基本且每日必定要做的功課。



落實( 見臬法師)

  今日上佛綱課,教授師解釋了三千大千世界的來由、組成及計算方法,大眾在數字計算後得到了清楚且明確的解答--一千個小世界乘以一千個小千世界,再乘以一千個中千世界,等於一千的三次方,便稱三千大千世界。但是,再仔細想想,佛法的意義只有表面數字的排列嗎?學佛的目的,僅止於「理解」嗎?

  其實,訓練理解能力並不困難,但是落實佛法,卻是最重要的一環。雖然知道了三千大千世界如何計算,十法界是哪十法界,六道輪迴是哪六道,三界是哪三界……大眾都背得滾瓜爛熟;可是,眾生依舊起心動念,造惡不斷,終難出離劫末世界毀壞時,三大災中的苦難。

  承如達磨祖師所言:「明道者多,行道者少;說理者多,通理者少。」倘若將佛綱的內容,只停留在學術名相的解讀,卻不落實於生活中,這只能稱得上是一名研究「佛學」的學者,而非「學佛」的行者。

  學佛,就是要把過去錯誤的行為修正過來,學習佛的身、口、意,否則單憑口說而不腳踏實地用功,無論講得如何精通練達,都不是一位真正的──修行人。




承擔(見壇法師)

  佛教,從印度傳至中國時,因中國傳統文化以儒家的思想為基礎,雖歷經朝代更迭,但對於文字、文學依然傳承。於是,中國人對於心法的領納,相較於其他國家高出許多。

  又由於唐朝時,朝廷大力支持經典翻譯與研究的工作,並順應當時在印度興盛大乘佛法;故迎請至中國,以及蒐集翻譯的經典,也多數為大乘佛教經典,如《華嚴經》、《楞嚴經》等;而此時內地又已有禪宗的心法傳承,可謂內因、外緣皆已具足。

  環視其他國家,實在沒有無此得天獨厚的殊勝因緣,相信中國人必定在過去生中,曾經與佛陀結下甚深的清淨法緣,才會有今生這殊勝的果報。既然如此,佛法的傳承與弘揚的志業,就在我們肩上。要將佛法遠播弘揚,端賴於每一個人的發心,才能夠成就圓滿。


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