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苑清規》:「受戒之法,應備三衣缽具並新淨衣物。」際此戒會因緣,佛子求戒,護持助成,福德增勝,功德無量。
三衣
三衣分別為大衣、七衣、五衣,是比丘、比丘尼所著的袈裟。經云:三衣為「菩提上首」,為佛弟子頂戴奉持,乃至於恭敬供養,福報無邊,道種綿延。袈裟,又稱解脫服、福田衣。發心出家求解脫的行者,身被袈裟,安然無畏,不為外道邪魔所擾,三業持修,進趣菩提,證解脫道,故稱解脫服。福田衣,是袈裟的德名,借田說法,譬喻持戒比丘精進不懈,為人世福田,能令眾生廣植福報,如世間的稻田能長稻禾,資養色身。比丘所著割截衣,形如田相,故稱為福田衣。沙門之衣,是賢聖標誌,佛令諸僧尼如法護持,非白衣居士所能披。
三衣為出家之服,應法而作,又稱法服。大衣,印度稱僧伽黎,下品九條、十一條、十三條,二長一短;中品十五條、十七條、十九條,三長一短;上品二十一條、二十三條、二十五條,四長一短。長多短少,表聖法逐漸增加,凡俗雜染逐漸減少。於三衣中,在五衣、七衣之上,故稱大衣。七衣,印度稱鬱多羅僧,譯為入眾衣,為禮拜、聽講、布薩時所穿用,共有七條,每條二長一短,割截製成。五衣,印度稱安陀會,共有五條,每條一長一短,為日常作務時所穿著,又譯為作務衣。
【袈裟五勝德】
《悲華經》載:釋迦如來昔為大悲菩薩時,曾於寶藏佛前誓願,於己成佛時,袈裟能成就五種功德。一者,佛弟子雖犯種種邪見,然若能敬心尊重袈裟,必可達聲聞、緣覺、菩薩等三乘之果位,得不退轉。二者,天、龍、神、鬼、人及非人,若恭敬袈裟,則能於三乘解脫道上,得不退轉。三者,若有鬼神、諸人為飢渴貧窮所迫,得袈裟小塊乃至四分,即可飲食充足。四者,若眾生共相衝突,起怨賊之想,如念及袈裟之神力,便生慈悲之心。五者,若持有袈裟小塊,恭敬尊重,則一旦在兵陣,常得勝於他人。
袈裟功德殊勝,凡有袈裟所在,一切天龍善神,悉予守護,令得安寧。佛曾告阿難:「過去諸佛著如是衣,得成佛道;未來諸佛亦當著如是衣,得成佛道。如我今日以刀割截成沙門衣,不為怨賊所劫,此是解脫服,福田之衣。若有眾生起一念惡心,向三世諸佛、辟支、羅漢及著染衣人,獲罪無量。所以者何?壞色之衣,是聖賢標示,若能發心敬染衣人,獲福無量。我由信心敬戴之至,得成佛道。」
【供養法衣的功德】
佛陀在世時,波羅奈國梵摩達王有一個女兒,名叫伽尸孫陀利。她的容貌非常莊嚴,性情善良溫和,而且出生時身上就披著袈裟。
隨著年齡的增長,孫陀利身上的袈裟,也跟著變大。有一天,她和隨從到鹿野苑遊玩,看見佛陀的相好光明,心裡非常喜悅,於是走上前去,頂禮佛足。孫陀利聽聞佛陀的開示後,心開意解,得須陀洹果。孫陀利接著又請求佛陀成就她出家,此後,孫陀利精進修習,不久就證得阿羅漢果,為諸天世人所敬仰。
有比丘知道了這件事而請示世尊,為何孫陀利有這樣的因緣?佛陀為大眾說明:「過去加那加牟尼佛,常帶領比丘們外出行化眾生,當時有一個國王的女兒,見到佛陀即心生喜悅,除了發心供佛齋僧,更供養袈裟,因恭敬供養的功德,多世以來生於尊榮豪貴之家,常有袈裟隨身而生。而這位王女,就是孫陀利比丘尼。」
缽
缽者,梵語缽多羅,此云應量器,是為應受人天供養,及應於各自食量而受施食之器物。今略云缽,又作缽盂。
昔日外道縫葉為器,拱手受食,非是僧相福田之表;因此佛制比丘,以缽受食,有異外道故。又佛聽比丘蓄二種缽,即瓦缽與鐵缽,唯石缽為佛獨用。
缽乃恆沙諸佛標幟,正表止貪之法,非為廊廟用器,凡受持者,皆當謹心攝意,自持自重。
具
具,印度名為尼師壇,又稱尼師但那,漢言敷具、坐具、隨坐衣。昔時印度僧人在山林水邊敷於地上,用以禪坐。傳至中土,後以具為敬禮師長或自禮拜時敷展。
《戒壇圖經》云:「尼師壇如塔之有基也,汝今受戒,即五分法身香之基也。」若出家行人,不受比丘(尼)大戒,則不得登尼師壇,亦難登聖者階位。
錫杖
梵言喫棄羅,此作錫杖。佛曾告諸比丘:「汝等應受持錫杖。所以者何?過去、未來、現在諸佛皆執故。」「錫杖者,名為智杖,亦名德杖。彰顯聖智,故名智杖。行功德本,故曰德杖。如是杖者,聖人之表式,賢士之明記,趣道法之正幢。」
錫杖是比丘僧所執持的法器,永明延壽禪師曾經發願:晝夜六時普為一切眾生,受持錫杖。願振此錫聲,周遍法界,大作佛事,覺悟一切眾生,離苦解脫。覺悟一切飢渴眾生,口中悉是甘露。覺悟一切蟲獸,悉皆開道迴避,皈命解脫!
中台禪寺傳戒大會之錫杖,以四諦十二因緣、大圓鏡智之形,巧喻佛法大小乘融合、悲智雙運無礙之理,意表諸法圓融、無縛無解之妙,遠合三世十方諸佛之無盡悲願,殊勝難議,莊嚴超倫。
敬施三衣、缽、具、錫杖之勝妙功德
一、 身體勻直
二、 見者歡喜
三、 形色光潤
四、 端嚴無比
五、 衣服鮮潔、臥具細軟
六、 福德圓滿、身無塵垢
七、 空無煩惱、具足善法
八、 尊貴自在
九、 命終升天
十、 速證涅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