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文物交流座談會 |
|||
為促進兩岸文物交流、落實佛法藝術化及佛法學術化等精神,本寺於十二月十二日上午十時,於國際會議廳舉辦「兩岸文物交流座談會」。恭請導師、中台山博物館創辦人 上惟下覺大和尚主持 ,共四百餘人與會。 會中,兩岸文物藝術領域專家學者共同針對「兩岸博物館的交流與未來展望」議題進行交流與研討,對促進兩岸文物交流及提升兩岸文物保護的水準和技術具重大意義。 開啟交流 共創願景 座談會發言代表,邀請大陸中華文物交流協會秘書長暨中國國家文物局文物保護司副司長李培松、中華文物交流協會理事王冰、中國國家博物館副館長馬英民、北京故宮博物院副院長陳麗華、首都博物館副館長王武鈺、上海博物館副館長王蓮芬、湖北省文物局局長暨湖北省博物館代館長黎朝斌、河南博物院副院長杜啟明、西安碑林博物館副館長王金青;台灣方面,邀請國立台北藝術大學傳統藝術研究所所長林保堯、中國文化大學史學所系藝術研究所教授陳清香、中台禪寺護法總會總會長暨名建築師李祖原、山東大學東方考古研究中心主任暨國立台南藝術大學客座教授欒豐實、國立台南藝術大學文博學院院長黃翠梅、前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館長暨中州技術學院教授謝義勇,以及中台男眾佛教學院院長見桅法師、中台山博物館館長見迅法師、中台禪寺副住持見曇法師等人參與發言。
中華文物交流協會秘書長李培松表示,中華文明源遠流長,保護、傳承祖先留下的珍貴文化遺產,是華夏兒女共同的責任,欣賞、享用文化遺產也是兩岸同胞的共同權利。因著中台山博物館的落成,兩岸又多了一個文物交流的平台和窗口,期望兩岸文物的交流愈加頻繁,大陸博物館界將提供最全力的支持和貢獻。 互補互助 合作雙贏 引言人中台男眾佛教學院院長見桅法師表示,在現今世界,中華文化與佛教文化的傳承與發揚,必須傳統與創新雙管齊下。文化的傳承與發揚首要的任務之一是文物的收集、保存,並藉由展示、研究、傳播、教育等方法,使其文化內涵為人所了解,並內化到人們的精神生活之中,博物館的主要功能即在於此。兩岸博物館若能緊密交流,對於促進中華文化、佛教文化的傳承與發揚,必有更豐碩的成果。 北京故宮博物院副院長陳麗華針對兩岸故宮的特色和優勢,以及近年來彼此的合作、交流,作了詳細的介紹,並提到,只有把兩岸故宮當作整體看待,才能全面地認識中華文明,期望未來共享資源、互補互助、相得益彰,更全面地弘揚中華文化。 國立台北藝術大學傳統藝術研究所所長林保堯強調,佛教藝術是無國界的心靈文化,中台山博物館為台灣四百年來最重要的文化工程。林所長並針對兩岸佛教藝術文物的交流與落實,提出研究報告式、借展作品式、培養人才式等多項學術交流具體建議,期使千年的佛教造像文明光大於國際的視野中。 大陸首都博物館副館長王武鈺提出博物館發揮自身特色謀求發展的思路和實踐,並為大眾介紹該館文物種類、規模,以及該館除繼承傳統修復外,並注重運用科技方法和生物技術對文物進行深入的分析與研究,成功解決文物保護問題等措施。最後,王副館長以過去多館友好合作突出各館特色及與台灣文博界的交流經驗,作為未來兩岸館際合作的展望。 中台山博物館館長見迅法師在發言中,特別強調了中台山博物館開館與浙江省博物館共同舉辦聯展乃是台灣第一次非官方與大陸官方博物館的交流,具有特別的時代意義。在此次特展中,古文物來到現代佛國淨土,台灣人民不僅看到歷史的真實見證,並認識到佛法安定人心的力量。佛教與藝術的結合,讓佛教文物成為撫慰心靈的藝術。 上海博物館副館長王蓮芬透過近幾年對博物館成立展覽的探索研究,提出四種成立展覽類型:基本陳列、專題陳列、流動展覽及網上互聯等展覽類型的優勢與發展空間,作為未來合作發展的參考觀點。 中台禪寺護法總會總會長、名建築師李祖原指出,二十一世紀是中國的時代,博物館是文化的展示,扮演著聖地的角色,然而,分散各地的文物必須統合才能發揮力量,他提出現代的「雲端」概念,建議將各館的典藏變成共同的資產,使中國文化、佛教藝術在全世界的推廣更具力量。 河南博物院副院長杜啟明特別以西藏文物建築維修工作中對宗教文化內涵的保護為題,探討無形文化遺產的研究工作。在親身參與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經驗中發現,必須以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研究成果為指標,才能確保文物保護工作的質量。 西安碑林博物館副館長王金青表示,陜西與台灣博物館館藏文物年代具互補性,且台灣博物館注重與觀眾的互動,兩岸博物館實有諸多互補與合作空間,未來可增加資料共享、學術研討、學者互訪及其他博物館經營等方面的交流。 中國文化大學史學所系藝術研究所教授陳清香特別強調中台山博物館的特色:其一是以佛教文物為單一主要藏品;其二是系統性的規畫,藏品涵蓋印度笈多時期至清代,範圍極廣;其三,中台禪寺建築融合古今,吸收科技文明的精華,創造出佛教藝術的新風格。 山東大學東方考古研究中心主任、國立台南藝術大學客座教授欒豐實,出於對台灣的深入了解,提出了台灣文物至大陸展出的建議,並提倡台灣考古研究人才的培育。 國立台南藝術大學文博學院院長黃翠梅認為,學校和博物館是一個國家實施教育最重要的兩個管道,二者又互為表裡,因此學校與博物館雙方的合作,應是未來兩岸文博機構和學界共同追求的目標之一。 中台禪寺副住持見曇法師提出,中台禪寺不僅是新時代的新建築,更傳承古老的文化內涵,中台山博物館正是佛法藝術化的具體呈現。兩岸博物館界雖各有優勢,卻有相同的文化背景與教化人心的心願,祈願兩岸透過良性交流與互動,為傳承人類共同的文明資產而善盡心力。 前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館長、中州技術學院教授謝義勇表示,思想國際化、行動在地化、建立特色,可以說是未來博物館積極發展的方向。未來的交流可朝著精深與廣博二個方向發展,如加強博物館的學術研究、人才交換,以及推展刊物,讓文化的發展更普及,而利用數位化技術解決時間與空間的限制,更能達到傳播文化的積極功能。 傳揚文化 攜手並進 主持人 上惟下覺大和尚於結語時表示,此次座談會的意義在於佛教文物所具有的歷史意義,佛教文物與中國文化相得益彰、水乳交融;佛教文物遍佈全世界,並成為人類珍貴的文化資產,因此,博物館的存在及文物的保存代表人類精神文明的高度發展,並具有尋根的意義,證明兩岸人民同根同源,天下一家。十二時四十分,座談會在熱烈的掌聲中圓滿落幕。 此次座談會成功地為兩岸文博界揭開了交流的序幕,也留下了深刻的啟示意義。未來,在兩岸和平發展的關係下,兩岸博物館將為發揚中華文化及佛教文化而攜手並進,在文化層面扎根,在精神層面提升,在全球視野發揚。期待肩負以典藏佛教文物並發揚佛教文化為使命的中台山博物館,在不久的將來,成為廣傳佛法、提升人類精神文明的時代尖兵! 單元首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