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門文偃禪師


  韶州雲門山文偃禪師,唐末五代僧,為雲門宗初祖。俗姓張氏,世為蘇州嘉興人。天資聰慧,自幼懷出塵之志,依嘉興空王寺志澄律師出家,學習律藏,凡誦諸典無煩再閱。及其年長,受具足戒於毗陵壇,後還志澄律師左右,侍講數年,窮究四分律,深得器重。

睦州啟悟 雪峰付印

  文偃禪師因己身大事未明,乃辭別志澄律師,參謁睦州禪師。睦州禪師見文偃禪師前來,立刻將門掩上。文偃禪師上前扣門,睦州禪師曰:「誰?」文偃禪師云:「某甲。」睦州禪師曰:「作什麼?」文偃禪師云:「己事未明,乞師指示。」睦州禪師開門一見,隨即掩門。雖然如此,文偃禪師仍連三日前來扣門,至第三日,睦州禪師一開門,文偃禪師即踏進門去,睦州禪師馬上抓住他,曰:「道!道!」文偃禪師正擬回答,睦州禪師便將文偃禪師推出門外,道:「秦時𨍏轢鑽。(註)」旋即將門掩上。文偃禪師迴避不及,傷損一腳,從此而悟入。隨於睦州禪師座下修學數年,盡得其道。睦州禪師知文偃禪師是法器,後令往參雪峰義存禪師。

  文偃禪師抵雪峰莊,見一僧人便問:「上座今日上山去?」僧曰:「是。」師曰:「寄一則因緣問堂頭和尚,只是不得道是別人語。」僧曰:「得。」師曰:「上座到山中見和尚上堂,眾人才集便出,握腕立地曰:『這老漢項上鐵枷,何不脫卻?』」僧人上山後,一如文偃禪師所教而行。雪峰禪師聽僧人這麼道,下座攔胸抱住僧人曰:「速道!速道!」僧無言以對。雪峰禪師推開僧人,曰:「這不是汝語。」僧曰:「是某甲語。」雪峰禪師即喚侍者將繩棒來。僧人聞言,立即道:「不是某語,是莊上一浙中上座教某甲來道。」雪峰禪師即告眾人曰:「大眾去莊上迎取五百人善知識來。」次日,文偃禪師上山,雪峰禪師一見面,便曰:「因什麼得到與麼地!」文偃禪師乃低頭。從此深相契合,在雪峰禪師座下參究數年,得雪峰禪師傳授宗門密印。

開法雲門 獨樹一宗

  文偃禪師得受法後,不久拜別雪峰禪師,四方參禮,聲名漸著。一日,文偃禪師抵達靈樹知聖禪師道場,暗合知聖禪師「接首座之說」。在此之前,知聖禪師駐錫靈樹二十年,未曾請立首座,大眾咸感不解。嘗聞知聖禪師告大眾云:「我首座生也。」過若干年,道:「我首座牧牛也。」越數年,道:「我首座行腳也。」直至一日,知聖禪師鳴鐘集眾,告大眾曰:「至山門外接首座。」大眾剛出山門,文偃禪師正好到來,大眾因此驚服不已。知聖禪師一見文偃禪師,曰:「奉遲久矣!」即延請文偃禪師為首座。

  不久,廣主劉王欲興兵,擬請知聖禪師決斷勝負吉凶。知聖禪師預知劉王將至,便先怡然坐化。劉王至寺聞師坐化,問知事曰:「和尚何時得疾?」對曰:「不曾有疾。適封一書函,令呈大王。」劉王開啟書函,得一帖子云:「人天眼目,堂中上座。」王領悟師意遂息兵,禮請文偃禪師繼任靈樹寺住持。之後,師率徒眾至雲門山創建光泰禪院,大弘法化,天下學人望風而至。師之機鋒險峻,門風殊絕,世稱雲門宗。劉王屢次請師入宮說法,師酬答如流,王益加崇仰,特賜紫袍及敕「匡真禪師」名號。

  雲門山朗上座,聽聞有僧人問文偃禪師:「如何是透法身句?」師曰:「北斗裡藏身。」朗上座因未了句中微旨,遂前往拜謁文偃禪師。才一見面,文偃禪師便把住朗上座曰:「道!道!」朗上座正準備回答,文偃禪師立刻推開朗上座,說頌曰:「雲門聳峻白雲低,水急遊魚不敢棲。入戶已知來見解,何勞再舉轢中泥。」朗上座因此大悟,即便禮拜,自此依止文偃禪師而為上座。

  昔日,趙州老人以「吃茶去」接化學人;文偃禪師則用「餬餅」點撥僧人。有一僧人問:「如何是超佛越祖之談?」師曰:「餬餅。」一日,師上堂說法,曰:「聞聲悟道,見色明心。」遂舉起手曰:「觀世音菩薩,將錢買餬餅。」放下手曰:「元來只是饅頭。」

雲門路 孤危聳峻

  南漢乾和七年四月十日,師上表辭王,留誡垂訓弟子,然後端坐示寂。世壽八十六,僧臘六十六。弟子遵師遺旨,塔師全身於方丈室。師歸寂後十七載,帝敕令迎師真身於內廷供養月餘,後乃還塔。北宋乾德四年太祖復追諡「大慈雲匡真弘明禪師」。有《雲門匡真禪師廣錄》三卷及《語錄》一卷流傳於世。

  文偃禪師法席興盛,座下常逾千人,嗣法弟子有二十五人。以雙泉師寬、德山緣密、香林澄遠、巴陵顥鑒等為著。

  《人天眼目》云:「雲門宗風,孤危聳峻,人難湊泊,非上上根,孰能窺其彷彿哉。」雲門宗接化學人的手法簡潔明快,慣以一字酬答所問。如僧問雲門:「如何是雲門劍?」師云:「祖。」上堂曰:「若約衲僧門下,句裡呈機,徒勞佇思。直饒一句下承當得,猶是瞌睡漢。」時有僧問:「如何是一句?」師云:「舉。」禪林中有「雲門一字關」之稱。

  《御選語錄》記載:「師每顧見僧,即曰:鑒,僧欲酬之,則曰:咦。率以為常。故門弟子錄曰:顧、鑒、咦。」以此接引學人。叢林稱之為「雲門顧鑒咦」。

  示眾云:「函蓋乾坤、目機銖兩、不涉萬緣(後人稱「雲門三句」),作麼生承當。」眾無語。自代云:「一鏃破三關。」孤危聳峻的家風,若非上根之學人,實難登堂奧。本宗勃興於五代,宋代時鼎盛,南宋時宗風日衰,法脈至不可考,其間計傳二百餘年。

今生成辦 不負平生

  文偃禪師上堂,告大眾云:「諸兄弟,若是得底人,他家依眾遣日。若也未得,切莫容易過時,大須子細。古人大有葛藤相為處,只如雪峰和尚道:盡大地是汝自己;夾山和尚道:百草頭上薦取老僧,鬧市裡識取天子;洛浦和尚云:一塵纔起,大地全收,一毛頭師子全身,總是汝把取翻覆思量,看日久歲深,自然有個入路。……十年、二十年,辦取徹頭,莫愁不成辦。直是今生不得徹頭,來生亦不失人身。向此門中亦乃省力,不虛孤負平生,亦不孤負師長父母、十方施主。」

  古來學人,參禪訪道,無非是為明己身大事,乃至成佛作祖。然此一切,須承善知識教示,明白如何是自己?如何是祖?乃得成辦。

(註)秦始皇時造的一種大錐,需用車拉轉,使之鑽物,其後已無用,禪林遂以「秦時𨍏轢鑽」比喻無用之人。



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