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州從諗禪師(778-897),晚唐高僧,曹州郝鄉(今山東省曹縣)人,俗姓郝。童稚之時,於本州扈通院出家,受具足戒前,即往池陽參謁南泉普願禪師。
參禮南泉禪師 悟道
初禮南泉,適逢南泉禪師正在丈室中休息。南泉禪師一見趙州禪師,便問:「近離甚處?」趙州禪師道:「瑞像院。」南泉禪師又問:「還見瑞像麼?」趙州禪師道:「不見瑞像,只見臥如來。」
南泉禪師一聽,便翻身坐起來,問道:「汝是有主沙彌,無主沙彌?」趙州禪師回答:「有主沙彌。」南泉禪師又問:「哪個是你主?」趙州禪師於是走上前,躬身問訊道:「仲冬嚴寒,伏惟和尚尊候萬福。」
南泉禪師知道趙州禪師是個不可多得的法器,遂收他為入室弟子。
一日,趙州禪師入室請益,問南泉禪師:「如何是道?」南泉禪師道:「平常心是道。」趙州禪師問:「還可趣向也無?」南泉禪師道:「擬向即乖。」趙州禪師又問:「不擬爭知是道?」南泉禪師便說:「道不屬知,不屬不知。知是妄覺,不知是無記。若真達不疑之道,猶如太虛,廓然蕩豁,豈可強是非邪?」趙州禪師一聽,豁然大悟。於是前往嵩嶽琉璃壇受具足戒。
受戒後,聽說自己的剃度師住在曹州護國院,遂啟程前往看望。到了護國院之後,他的剃度師把趙州禪師回鄉的消息告訴了郝氏家族。郝氏家族的人一聽高興不已,只等來日前來看望趙州禪師。師聽說此事後,感嘆道:「俗塵愛網,無有了期。已辭出家,不願再見。」於是星夜束裝離開了曹州。返回南泉禪師座下,依止二十年。
師徒唱和
有一天,趙州禪師問南泉禪師:「知有底人向甚麼處去?」南泉禪師說:「山前檀越家作一頭水牯牛去。」師回答:「謝師指示。」南泉禪師說:「昨夜三更月到窗。」
趙州禪師領火頭(禪林中司掌造飯者)的執事。一天,他把門關起來,燒了滿屋子的煙,叫著:「救火!救火!」當時大眾聽到,都急忙趕來,師云:「道得即開門。」然而,大眾皆無所對。此時,南泉禪師把門上鑰匙從窗戶遞給他,趙州禪師便開門。
又有一次,趙州禪師在井樓上打水,見南泉禪師經過,便抱住井樓柱,腳懸空,喊:「相救!相救!」南泉禪師便上扶梯,若無其事地說:「一二三四五。」過一會兒,趙州禪師去禮謝南泉禪師說:「適來謝和尚相救。」
行腳參禪 遍歷諸方
離開南泉山後,趙州禪師攜瓶負缽,遍歷諸方。於天台山國清寺見寒山、拾得兩位大士。趙州禪師云:「久聞寒山、拾得之名,到來只見兩頭水牯牛。」寒山、拾得聽了,便作鬥牛狀,師云:「叱!叱!」二位大士咬齒相看,師便歸堂。二人來堂內問師:「適來因緣作麼生?」師乃呵呵大笑。一日,二人問師:「來做什麼?」師云:「禮拜五百尊者。」二人云:「五百頭水牯牛呢!」師問:「為什麼作五百頭水牯牛去?」寒山大士云:「蒼天!蒼天!」師呵呵大笑。
趙州禪師自盛年訪道參禪,行腳至八十,足跡遍及南北諸叢席。師曾說:「七歲童兒勝我者,我即問伊;百歲老翁不及我者,我即教他。」趙州禪師的參學精神,實為後學之標榜。
會昌法難 不改形儀
唐武宗會昌五年(845)「會昌法難」,朝廷下詔毀寺滅佛,根據《舊唐書.武宗本紀》記載:「天下所拆寺四千六百餘所,還俗僧尼二十六萬五千人,收充兩稅戶,拆招提、蘭若四萬餘所。」當時趙州禪師隱跡於徂徠山(位於山東省泰安縣東南),草衣木食,不改僧眾之形儀。
會昌六年(846)五月唐宣宗即位,詔告天下,弘揚佛法,趙州禪師出山復申前志,行化如前。唐大中十二年(858),此時,趙州禪師已壽滿八十,方應四眾懇請駐錫於趙州觀音院(今河北省趙縣柏林寺),從此道化被於北地。
駐錫觀音院 弘法
經由幾十年的砥礪磨鍊,趙州禪師揚眉瞬目、任運自在,總能在生活中隨宜施教,接引大眾。
有一天,一位學人參訪趙州禪師,師問對方:「上座以前來過嗎?」學人答道:「以前沒來過,今天第一次來。」師便說:「喝茶去。」不久,又來了一位學人,趙州禪師同樣問:「上座以前來過嗎?」學人答道:「來過多次,今天又來。」師仍然說:「喝茶去吧!」站在一旁的院主(相當於現在寺院中的監院或當家)覺得奇怪,就問:「第一位不曾來過,您請他喝茶;第二位已經來過多次了,為什麼還請他喝茶呢?」師對院主說:「院主!你也喝茶去吧!」院主當下就開悟了。這就是著名的「趙州茶」公案。
又有一天,趙州禪師在掃地的時候,一僧問:「和尚是大善知識,請問為甚麼還有塵?」師云:「塵是外來的。」又問:「既然是清淨伽藍,為甚麼有塵?」師曰:「又一點也。」
有僧問趙州禪師:「如何是祖師西來意?」師曰:「庭前柏樹子。」僧曰:「和尚莫將境示人。」師曰:「我不將境示人。」僧又問:「如何是祖師西來意?」趙州禪師回答:「庭前柏樹子。」
成德軍節度使王熔,世居鎮州(今河北省正定),四世五帥,到王熔封為趙王。一天,至觀音院參謁趙州禪師,師坐在禪床上問:「大王會麼?」趙王云:「不會。」師云:「自小持齋身已老,見人無力下禪床。」趙王對趙州禪師益加禮重。次日,又有真定將軍來,師下禪床接見。侍者問:「和尚見大王來不下禪床,今日將軍來為什麼卻下禪床?」師說:「你有所不知。第一等人來,禪床上接;中等人來,下禪床接;末等人來,三門外接。」晚歲,燕、趙二王,競相歸敬,而師終未離禪床迎送。
趙州禪師在趙州四十年間,趙王曾多次請師到節鎮府,然師每稱病不行。後乞求愈懇,才於唐昭宗乾寧四年(897)一造鎮府。到了城門,全城士眾以莊重的禮儀迎接禪師進入城中。當時趙王欲選址建造寺院供養。趙州禪師聽說後,讓人告訴趙王說:「如果動一根草,老僧就返回趙州。」當時,一位姓竇的行軍司馬,布施了價值一萬五千貫的果園,以建造寺院,建成之後名為真際禪院,也叫竇家園。趙州禪師入住後,海眾雲臻。
示寂
趙州禪師將謝世時,謂弟子曰:「吾去世後,焚燒了,不用淨淘舍利,宗師弟子不同浮俗。且身是幻,舍利何生,斯不可也。」令小師送拂子一支與趙王,傳語云:「此是老僧一生用不盡底。」遂於乾寧四年冬十一月十日端坐而寂,世壽一百二十,寺內建塔供奉衣缽和舍利,諡號「真際禪師」,塔曰光祖之塔。有《趙州真際禪師語錄》、《趙州禪師語錄》現行於世,嗣法弟子有新興嚴陽、光孝慧覺、國清奉、益州西睦禪師等。
古佛德風 千古垂範
趙州禪師夙居北地,振興南宗禪,嘗言平生但以「本分事接人」,常以三祖僧璨大師之〈信心銘〉,接引學人;住持觀音院四十年,從未修書信向施主檀越要求資助道糧。師之玄言,布於天下,聞者皆由衷信服,時謂「趙州禪風」,雪峰禪師讚之:「古佛。」此後,時人皆以「趙州古佛」尊稱之。
趙州禪師示眾:「汝但究理坐看三二十年,若不會,截取老僧頭去。老僧四十年不雜用心,除二時粥飯,是雜用心處。」趙州禪師一生精進學習佛法、實踐佛法,契悟心源,與南泉普願禪師師徒唱和,更對後世學人多所啟發;行腳參方至八十高齡,以耄耋之年弘法四十年,慈悲濟眾之行誼,更為後人所景仰。
千年前的觀音院,歷經朝代更迭,易名為柏林禪寺;元明兩代曾先後建古佛堂及大慈殿供奉真際禪師寫真刻石。刻石右上角題一偈云:「碧溪之月,清鏡中頭,我師我化,天下趙州。」下署「弟子趙王焚香拜贊」八字,見證了禪師流譽千古之典範與趙州禪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