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丈怀海禅师



前言

在古佛时代,有一位修行人,因为错解了一句佛法,而堕入畜生道,做了五百世的野狐狸。千百年之后,野狐狸遇见了一位体证深刻的老和尚,和尚淡淡地说了一句话,就解开了老狐千古的疑惑!这位老和尚,就是禅宗史上的高僧──百丈怀海禅师。

出家因缘

怀海禅师小的时候,有一天,随着母亲上山礼佛,见到大殿前金碧辉煌的佛像,便问母亲说:“那上面坐的是谁啊?”母亲轻声的回答:“就是广度众生的佛陀啊!”没想到怀海禅师竟然大声的说:“佛陀的样子和我没有两样,我将来做佛好了!”这时,刚巧大悲老和尚走过来微笑着说:“小菩萨相貌庄严,开始读书了吗?”还小的怀海禅师摇了摇头,正好见到大悲和尚手上捧了本经书,经书封面写着《金刚般若波罗密经》,简简单单的八个大字,却认不全,难过得额角冒汗,大悲和尚却慈悲地拍拍他的肩膀说:“别急,孩子,慢慢来!”尔后,怀海禅师就常常上山找老和尚学念经书,和佛法结下了不解之缘。

嗣法马祖

洪州百丈怀海禅师,唐代僧,俗姓王,福州常乐人。自幼喜游访寺院,年二十,随潮阳西山(今广州潮安)慧照法师出家,后又依南岳衡山之法朝律师受具足戒,并且曾经到庐山(今安徽庐江县)浮差寺遍阅藏经。

后来,怀海禅师听说马祖大师在江西南康龚公山宣讲佛法,于是前往参学,因为怀海禅师聪慧好学,悟性很高,颇得马祖大师的器重,而与智藏禅师、普愿禅师成为马祖大师门下的“三大士”。

一喝三日聋

有一天,马祖大师把禅床的拂尘子竖在怀海禅师面前,怀海禅师看了一下说道:“正此用!离此用!”马祖大师一声不响又把拂尘子放回原处,并问怀海禅师说:“你以后开两片皮,将何为人?”意为将来如何传法。怀海禅师也照着马祖大师的做法,竖起拂尘子,马祖大师反过来也说:“正此用!离此用!”怀海禅师便把拂尘子放回原处,马祖大师大喝一声,害得怀海禅师三天耳鸣不已,怀海禅师也因此豁然开悟,从此作此狮子吼,威震四方。

怀海禅师在马祖大师去世后,先在石门山马祖塔旁住茅庐修行,后来到洪州新吴(在今江西省奉新县)大雄山修行传法。这座山差不多有一百丈高,所以又称百丈山,怀海禅师来到这里以后,许多慕道者络绎于途,因此怀海禅师又被称为“百丈禅师”。

有一次,怀海禅师上堂说法,有人问什么是“大乘顿悟法门?”他对大众开示说:“汝先歇诸缘,休息万事,善与不善,世出世间一切诸法,莫记忆,莫缘念,放舍身心,令其自在,心如木石,无所辨别,心无所行……”大师认为:一切皆无求,也不守此无求,也就是对“无求”也无求。当怀海禅师说法完毕,大众都准备离开时,禅师便承袭马祖禅法──用喝、打、手势,来应机启发大众开悟的方式──于是大声吼一句:“是什么呢?”众人一惊,纷纷回过头来,一瞬间离言绝虑,有些人就在怀海禅师独特的“百丈下堂句”中开悟了。

一句法语度野狐

百丈禅师上堂说法时,总有一名老人跟着大众进入法堂听讲。有一天,大众散去了以后,这名老人逗留着不肯离去。百丈禅师问他:“你是什么人?”老人回答:“过去迦叶佛时,我曾经住在这山里,有人问我:‘大修行的人还会不会落入因果轮回?’我回答他:‘不落因果’。从这以后,我五百世都堕入野狐身。现在请和尚告诉我应该如何回答!”百丈大师说:“不昧因果。”老人听了以后马上开悟,便向大师礼拜说:“我可以脱离野狐狸的身体了,我住在山的那头,请您按照亡僧的仪式埋葬我。”尔后,果然在后山的洞中,找到野狐狸的尸体。

制定清规

佛教传入中国四百年后,达磨祖师才到东土,禅宗历代祖祖相传,均是以心印心,以道相授;或岩居穴处,或寄居律寺,还没有丛林住持之名。怀海禅师有鉴于禅宗的弘扬已经渐渐受到重视,弘化层面也愈来愈广,上至君相王公,下至儒者百姓,莫不倾心归附,习禅出家徒众也愈来愈多。因此,怀海禅师继开创丛林的马祖大师之后,即立下一套有系统的“百丈清规”【注】。

怀海禅师在百丈山,自立禅院,制订清规,率众修持,实行僧团之农禅生活;每日除了领导大众修行之外,还亲执劳役,勤苦工作,坚持自食其力。晚年时,徒众不忍年迈的师父仍然做粗重的工作,于是恳请怀海禅师不要随众出坡,但是怀海禅师以“吾无德,焉可劳于人”婉拒,弟子只好密收怀海禅师所用的扁担、锄头等农具。没想到怀海禅师因此不饮不食,弟子们只好将农具还给怀海禅师,让他随众作务。这种“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精神,成为丛林的千古楷模。

后记

唐宪宗元和九年(西元八一四年),百丈怀海禅师在一句“灵光独耀,迥脱根尘。体露真常,不拘文字。心性无染,本自圆成。但离妄缘,即如如佛。”的偈颂中示寂,世寿九十五,戒腊七十四。唐长庆元年谥号为“大智禅师”,塔名“大宝胜轮”。

百丈怀海禅师门下的上首弟子有沩山灵佑、黄檗希运,之后衍生为沩仰和临济二宗与曹洞、云门、法眼并称“禅宗五家”。

【注】百丈清规

怀海禅师揉合大小乘律,制订禅门仪规,世称百丈清规,天下丛林无不奉行,为禅宗史上划时代之功绩。宋儒仿效其制度而创立书院,元明清三朝,更以书院为乡学,充作养士之所。

禅宗形成初期,禅林尚无制度、仪式,故该清规设有法堂、僧堂、方丈等制度,又规定众僧分别担任东序、寮元、堂主、化主等各种职务,为当时中国禅宗脱离律寺,维持独自教团生活之必要规范。本书内容分上、下两卷,计有九章。卷上有:一、祝厘章,二、报恩章,三、报本章,四、尊祖章,五、住持章;卷下有:六、两序章,七、大众章,八、节腊章,九、法器章。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