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祖道一禅师



马驹踏杀天下人

“即心即佛,非心非佛”——偌大的八个字,在宝峰禅寺寺门的两侧排展而开,从“肯定”到“否定”,无声地向前来求道的行者一一验心、层层递进,剥落最后一丝的妄想与执着,如同马祖道一禅师再现杀活机锋,直指原来“平常心是道”!

唐朝中叶,西元八世纪后期至九世纪中后期的一百多年间,六祖南宗禅的两大法流——怀让禅师的弟子“马祖道一禅师”与行思禅师的法嗣“石头希迁禅师”,分别在江西、湖南两地弘扬曹溪法门,当时有称马祖道一禅师与石头希迁禅师为南宗禅的“江西、湖南二大士”、“两甘露门”,而江西、湖南更成为当时倾慕南宗禅法的僧俗信徒往来参学的两大禅修重镇,故俗有“跑江、湖”之称。

睿智神异 髫年出家

马祖道一禅师,唐代汉州什邡(今四川什邡县)人,俗姓马,弟子们称他为“马大师”,后世则多尊称为“马祖”。生于唐中宗景龙三年(西元七○九年),容貌奇伟颖异,舌头长过鼻尖,足下有两个轮纹,虽年尚孺稚,却游步恬旷,如牛行虎视,颇具大将之风。年少,即依资州(今四川资中县)罗汉寺处寂和尚出家,二十岁前后,前往渝州(今四川重庆市)从圆律师受具足戒。

南岳磨砖 密受心印

开元二十一年(西元七三三年),道一禅师听说六祖大师的弟子怀让禅师正在南岳衡山(今湖南境内)般若寺传扬曹溪法门,于是前往归依受学。

初抵南岳,道一禅师挂单于传法院,终日结庵独处,习定坐禅,一心企盼能够彻究生死面目,顿悟成佛。怀让禅师见到道一禅师的器宇不凡,知是佛门法器,为了进一步启示他觉悟不一定只是坐禅,关键则是能否体悟自性的道理,便前往点拨,问道:“大德坐禅为的是什么?”道一禅师回答说∶“想成佛。”怀让禅师一言不发,拿起砖瓦便往寺前的一块石头上磨。道一禅师觉得很奇怪,便问道:“磨砖作什么?”怀让禅师说∶“磨砖成镜啊!”道一禅师听了觉得很可笑∶“磨砖岂能成镜?”这时,怀让禅师便反过来问他∶“磨砖既然不能成镜,那坐禅岂能成佛?”道一禅师迷惑地问:“那要怎样做才对呢?”怀让禅师答道:“就好像牛拉着车子,如果车子不前进,你是打车子呢?还是打牛呢?”怀让禅师接着又说:“你坐禅的目的是想成‘坐佛’吗?如果你想学坐禅,禅并不只是坐卧的形式而已;如果你想成佛,佛也没有一成不变的形相。一切法本自无住,于无住法,不应有所取舍。如果一直执着端坐的形相,根本无法通达佛法的道理。”

道一禅师当下恍然大悟,知道只有身体打坐,根本是与理相违的,若想契悟佛理,则必须要用心才行。于是道一禅师继续问道:“如何用心,才能达到无相三昧的境界?”怀让禅师答道:“你想学心地法门,就好像种一颗种子,而我所说的佛法,就好像天降雨泽一般,当因缘和合的时候,一定能够悟见大道。”道一禅师又问:“道并没有形相色彩,如何见得到呢?”怀让禅师回答:“见道要从当下这念心着手,同样地,想契悟无相三昧也是如此。”道一禅师接着又问:“道有成坏吗?”怀让禅师答道:“道若是成坏聚散等有相之法,这就不是真正的见道。听我说偈∶‘心地含诸种,遇泽悉皆萌,三昧华无相,何坏复何成。’”言下道一禅师豁然契会,心开意解,之后便留在南岳,专心修持“心地法门”,追随侍奉怀让禅师达十年之久。迄今,南岳衡山仍保有磨镜台和道一禅师坐禅的遗址。

道一禅师在怀让禅师的座下,对禅法的领悟日益深刻,最后并得到印可,成为入室弟子。天宝元年(西元七四二年),道一禅师辞别了怀让禅师,前往闽地建阳(今福建省)的佛迹岭,自创法堂,聚徒传法,开始了弘扬南宗禅法的生涯。

振道江西 开创丛林

有鉴于禅宗初启的百余年间,禅僧仅以道法相互授受,多半栖居在岩石洞穴下,或寄居于律宗寺院中,然皆因于旧制而龃龉时生,无法安居办道。于是,道一禅师便发心创建丛林道场,别立禅居,使禅门僧侣皆能聚集共住。其后,复有道一禅师的弟子——百丈怀海禅师,以折衷大小乘经律制定清规,始创禅门规式,让丛林的建置益臻完备,即所谓“马祖建丛林,百丈立清规”。

江西,是马祖道一禅师一生弘化最主要的地区,世称“江西禅”、“洪州宗”,以“江西马祖”闻名于世。

唐玄宗天宝三年(西元七四四年)前后,道一禅师自闽南佛迹岭迁往临川(今江西抚州市)西里山(又名犀牛山),开始在江西等地开堂说法、创建禅林。既而再迁至虔州(今江西赣州市)龚公山(今宝华山)辟地建寺,使人迹罕至且经常有野兽出没的龚公山,逐渐成为一个远近知名的传法中心。

唐朝在京都、诸州皆设有官寺,主要功能即是为皇室祈福,为百姓祈平安。大历四年(西元七六九年),马祖道一禅师在洪州地方军政长官的支持下,率众驻锡洪州治所在的官寺——钟陵(今江西省南昌市)开元寺(今佑民寺),并以开元寺为中心,广泛地开展弘法活动,将南宗禅法普传至社会的每一个阶层。

马祖道一禅师自住持钟陵开元寺以来,重修殿宇,扩大规模,着力维持丛林宗风,因而声名大振,前来向其参学请益者络绎不绝,如《宋高僧传》所载:“于时天下佛法,极盛无过洪府,座下贤圣比肩,得道者其数颇众。”而僧俗信徒们更积极地往来参学于江西与湖南两地之间,相互交流参禅的心得与悟境,不但充实了禅宗丛林生活的活泼气息与朝气,更使禅门宗风流布不绝。唐宪宗时,国子博士刘轲在应请为石头希迁禅师撰写的碑铭中也提到:“江西主大寂(马祖道一禅师),湖南主石头,往来憧憧,不见二大士为无知矣。”可见当时禅法之盛。

高振法鼓 峻烈机锋

马祖道一禅师依据曹溪南禅顿悟自性的心法,尝以“即心即佛”、“非心非佛”等语勘验学人,令其破除妄念偏执。以“平常心是道”摒除善、恶;染、净等相对的心念及妄执,在日常生活中体现清楚明白的心性,时时提起觉性,在绝对的知当中,一切起心动念、扬眉瞬目等皆是佛性的妙用。在《马祖道一禅师语录》里,有这么一段记载:法常禅师初参马祖大师时问道:“如何是佛?”马祖大师云:“即心是佛。”法常禅师豁然大悟,随即前往浙江明州大梅山居止保任。一日,马祖大师想了解他领悟的程度,便派一弟子前往试探,问道∶“你初参马祖大师时,悟到什么?”法常禅师回答∶“大师教我‘即心即佛’。”弟子说∶“师父说法,近来有所改变。”法常禅师问:“改成什么?”弟子答:“现在说‘非心非佛’。”法常禅师一听,便说∶“这老汉惑乱人未有了日,任凭你‘非心非佛’,我只管‘即心即佛’。”弟子回头转述,马祖道一禅师便印可法常禅师说道∶“梅子成熟了。”

平日除有上堂示众开示说法之外,马祖道一禅师在接众过程中,并根据学人的根器、体悟予以不同的启发开导,采取灵活多样的传法方式,如以棒喝、隐喻、画地、竖拂、手势、拳脚等,目的是照破学人的迷执,脱离语言名相的束缚与表相的迷惑,而达到彻悟。如百丈怀海禅师曾谓众人道:“佛法不是小事,老僧昔再蒙马大师一喝,直得三日耳聋眼黑。”至此,马祖道一禅师将禅宗的大机大用,大开大阖,机锋峻烈,杀活自在的特质体现而出,蔚成一股活泼的禅风,亦开启后世临济一宗的家风,及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禅宗公案。

归葬宝峰 谥号大寂

唐贞元四年(西元七八八年)正月,道一禅师走访石门山(后称宝峰山,今江西省靖安县),在林中经行时见到一处平坦的岩洞,于是告诉随行侍者:“下个月,我朽败的躯体将归息于此处。”二月,是年八十的道一禅师在沐浴后跏趺入灭,僧俗四众即依大师生前的指示,将舍利建塔归葬于宝峰山,并由国子祭酒包佶撰写碑文,太常博士权德舆书写塔铭,以嘉懿马祖道一禅师一生弘扬禅门心法与慈悯度世的贡献。元和年间,唐宪宗更追谥其号为“大寂禅师”,赐塔额曰:“大庄严”。

门庭繁盛 转化无量

马祖道一禅师的弟子如云,英才辈出,门下杰出的弟子计有百丈怀海、南泉普愿、西堂智藏及大梅法常禅师等一百三十九人,后各成为一方宗主,散布天下,将马祖道一禅师所弘传的禅法,以江西为中心,向四方传衍而开。其中,百丈怀海禅师的门下更开衍出“临济”、“沩仰”二宗,迄今仍转化无穷、法席绵延,应显了六祖惠能大师语门下弟子怀让禅师的话:“后佛法从汝边出,马驹踏杀天下人。厥后江西法嗣布于天下,时号马祖焉。”六祖惠能大师的后世,以马祖道一禅师的门叶最为繁荣,禅宗至此而大盛,而“马祖”之名亦广流于世,其一生言行,后人辑有《马祖道一禅师语录》、《马祖道一禅师广录》传世。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