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話版
菩提達磨
(西天廿八祖,東土初祖) AD?-535

■南天竺香至王第三子,姓剎帝利,本名「菩提多羅」。

■於般若多羅尊者學道得法,尊者謂曰:「汝於諸法,已得通量,達摩者,通大之義也。宜名達摩。」因改號菩提達摩,與佛大仙並稱門下二甘露門。祖恭稟教義,服勤左右垂四十年,未嘗廢闕。迨尊者順世,遂演化本國。

■師泛海至廣州番禺,梁武帝遣使迎至建業,然與武帝語不相契,遂度江至魏,止嵩山少林寺,面壁坐禪,終日默然,人莫之測,謂之「壁觀婆羅門」。

■時僧神光慕師高風,斷臂求法,師感其精誠,遂傳安心真法,授彼心印,改名慧可,經九年,欲西返天竺,囑慧可一宗之祕奧,授袈裟及楞伽經四卷。

■祖玄風所被,普施法雨,有識者咸歸,彼徒生嫉競起害心,數加毒藥,莫能中傷,至第六度,以化緣既畢,傳法得人,遂不復救之。

■端居而逝,葬熊耳山。起塔於定林寺。後三歲,魏宋雲奉使西域回,遇祖于蔥嶺,見手攜隻履歸西方。奏其事,帝令啟壙,棺空,惟隻履存焉,詔取遺履少林寺供養。



般若多羅

二十七祖般若多羅尊者,東印度人也。行化至南印度。彼王名香至,崇奉佛乘,尊重供養,度越倫等,又施無價寶珠。時王有三子:月淨多羅,功德多羅,菩提多羅。其季開士也。祖欲試其所得,乃以所施珠問三王子曰:「此珠圓明,有能及否?」第一王子、第二王子皆曰:「此珠七寶中尊,固無踰也。非尊者道力,孰能受之?」

寶不自寶

第三王子曰:
此是世寶,未足為上。於諸寶中,法寶為上。
此是世光,未足為上。於諸光中,智光為上。
此是世明,未足為上。於諸明中,心明為上。
此珠光明,不能自照,要假智光。
光辨於此,既辨此已,即知是珠。
既知是珠,即明其寶。若明其寶,寶不自寶。
若辨其珠,珠不自珠。珠不自珠者,要假智珠而辨世珠。
寶不自寶者,要假智寶以明法寶。
然則師有其道,其寶即現。眾生有道,心寶亦然。

人我最高

般若多羅歎其辯慧,乃復問曰:「於諸物中,何物無相?」
曰:「於諸物中,不起無相。」
又問:「於諸物中,何物最高?」
曰:「於諸物中,人我最高。」
又問:「於諸物中,何物最大?」
曰:「於諸物中,法性最大。」
般若多羅知是法器,以時尚未至,且默而混之。及香至王厭世,眾皆號絕。唯第三子菩提多羅於柩前入定。經七日而出,乃求出家。既受具戒,般若多羅告曰:「如來以正法眼付大迦葉,如是展轉,乃至於我。我今囑汝,聽吾偈曰:
心地生諸種,因事復生理。果滿菩提圓,華開世界起。

武帝請法

梁武帝問曰:「朕即位以來,造寺寫經,度僧不可勝紀,有何功德?」
祖曰:「並無功德。」
帝曰:「何以無功德?」
祖曰:「此但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影隨形,雖有非實。」
帝曰:「如何是真功德?」
祖曰:「淨智妙圓,體自空寂,如是功德,不以世求。」
帝又問:「如何是聖諦第一義?」
祖曰:「廓然無聖。」
帝曰:「對朕者誰?」
祖曰:「不識。」
帝不領悟。

慧可安心

可曰:「諸佛法印,可得聞乎?」
祖曰:「諸佛法印,匪從人得。」
可曰:「我心未寧,乞師與安。」
祖曰:「將心來,與汝安。」
可良久曰:「覓心了不可得。」
祖曰:「我與汝安心竟。」

慧可得髓

越九年,欲返天竺,命門人曰:「時將至矣,汝等盍各言所得乎?」
時有道副對曰:「如我所見,不執文字,不離文字,而為道用。」
祖曰:「汝得吾皮。」
尼總持曰:「我今所解,如慶喜見阿閦佛國,一見更不再見。」
祖曰:「汝得吾肉。」
道育曰:「四大本空,五陰非有,而我見處,無一法可得。」
祖曰:「汝得吾骨。」
最後慧可禮拜,依位而立。
祖曰:「汝得吾髓。」
乃顧慧可而告之曰:「昔如來以正法眼付迦葉大士,展轉囑累,而至於我。我今付汝,汝當護持。并授汝袈裟,以為法信。各有所表,宜可知矣。」

一花開五葉

祖曰:「內傳法印,以契證心,外付袈裟,以定宗旨。後代澆薄,疑慮競生,云吾西天之人,言汝此方之子,憑何得法?以何證之?汝今受此衣法,卻後難生,但出此衣并吾法偈,用以表明其化無礙。至吾滅後二百年,衣止不傳,法周沙界。明道者多,行道者少。說理者多,通理者少。潛符密證,千萬有餘。汝當闡揚,勿輕未悟。一念回機,便同本得。聽吾偈曰:
吾本來茲土,傳法救迷情。一花開五葉,結果自然成。

祖師之道

太守楊衒之,早慕佛乘,問祖曰:「西天五印,師承為祖,其道如何?」
祖曰:「明佛心宗,行解相應,名之曰祖。」
又問:「此外如何?」
祖曰:「須明他心,知其今古,不厭有無。於法無取,不賢不愚,無迷無悟。若能是解,故稱為祖。」
又曰:「弟子歸心三寶亦有年矣,而智慧昏蒙,尚迷真理。適聽師言,罔知攸措。願師慈悲,開示宗旨。」
祖知懇到,即說偈曰:
   亦不睹惡而生嫌,亦不觀善而勤措。
   亦不捨智而近愚,亦不拋迷而就悟。
   達大道兮過量,通佛心兮出度。
   不與凡聖同躔,超然名之曰祖。

衒之聞偈,悲喜交并。曰:「願師久住世間,化導群有。」
祖曰:「吾即逝矣,不可久留。根性萬差,多逢患難。」
衒之曰:「未審何人,弟子為師除得否?」
祖曰:「吾以傳佛秘密,利益迷途,害彼自安,必無此理。」
衒之曰:「師若不言,何表通變觀照之力?」
祖不獲已,乃為讖曰:「江槎分玉浪,管炬開金鎖。五口相共行,九十無彼我。」衒之聞語,莫究其端。默記于懷,禮辭而去。

達磨二入四行觀序

令如是安心、如是發行、如是順物、如是方便。此是大乘安心之法、令無錯謬。如是安心者,壁觀。如是發行者,四行。如是順物者,防護譏嫌。如是方便者,遣其不著。此略序所由云爾。

理入

夫入道多途,要而言之,不出二種:一是理入,二是行入。理入者,謂藉教悟宗,深信含生同一真性,但為客塵妄想所覆,不能顯了。若也捨妄歸真,凝住壁觀,無自無他,凡聖等一。堅住不移,更不隨文教,此即於理冥符;無有分別,寂然無為,名之理入。行入謂四行,其餘諸行,悉入此中。何等四耶。一報冤行,二隨緣行,三無所求行,四稱法行……。

——《達摩二入四行觀》

禮拜

禮拜者,當如是法也,必須理體內明,事隨權變,理有行藏,會如是義,乃名依法。夫禮者敬也,拜者伏也,所謂恭敬真性屈伏無明,名為禮拜。若惡情永滅,善念恆存,雖不現相,名為禮拜,其相即法相也。世尊欲令世俗表謙下心,亦為禮拜,故須屈伏外身,示內恭敬,舉外明內,性相相應,若復不行理法唯執外求,內則放縱瞋癡,常為惡業,外即空勞身相,詐現威儀,無慚於聖徒誑於凡,不免輪迴,豈成功德?

——《達摩破相論》

長明燈

長明燈者,即正覺心也,以覺明了,喻之為燈;是故一切求解脫者,以身為燈臺,心為燈炷,增諸戒行,以為添油;智慧明達,喻如燈火,當燃如是真正覺燈,照破一切無明癡暗,能以此法,轉相開示,即一燈燃百千燈,以燈續然,然燈無盡故號長明。

——《達摩破相論》

持齋者

持齋者,當須會意,不達斯理,徒爾虛切,齋者齊也,所謂齋正身心,不令散亂。持者護也,所謂於諸戒行,如法護持,必須外禁六情,內制三毒,勤覺察淨身心,了如是義名為持齋,又持齋者食有五種:
一者法喜食,所謂依持正法,歡喜奉行。
二者禪悅食,所謂內外澄寂,身心悅樂。
三者念食,所謂常念諸佛,心口相應。
四者願食,所謂行住坐臥,常求善願。
五者解脫食,所謂心常清淨,不染俗塵。

——《達摩破相論》



化有相宗

問曰:「一切諸法何名實相?」
彼眾中有一尊長薩婆羅答曰:「於諸相中不互諸相,是名實相。」
祖曰:「一切諸相而不互者,若名實相,當何定邪?」
彼曰:「於諸相中實無有定,若定諸相,何名為實?」
祖曰:「諸相不定,便名實相。汝今不定,當何得之?」
彼曰:「我言不定,不說諸相。當說諸相,其義亦然。」
祖曰:「汝言不定,當為實相。定不定故,即非實相。」
彼曰:「定既不定,即非實相。知我非故,不定不變。」
祖曰:「汝今不變,何名實相?已變已往,其義亦然。」
彼曰:「不變當在,在不在故,故變實相,以定其義。」
祖曰:「實相不變,變即非實。於有無中,何名實相?」
薩婆羅心知聖師懸解潛達,即以手指虛空曰:「此是世間有相,亦能空故,當我此身,得似此否?」
祖曰:「若解實相,即見非相。若了非相,其色亦然。當於色中,不失色體。於非相中,不礙有故。若能是解,此名實相。」
彼眾聞已,心意朗然,欽禮信受。祖瞥然匿跡。

化無相宗

問曰:「汝言無相,當何證之?」
彼眾中有波羅提答曰:「我明無相,心不現故。」
祖曰:「汝心不現,當何明之?」
彼曰:「我明無相,心不取捨。當於明時,亦無當者。」
祖曰:「於諸有無,心不取捨。又無當者,諸明無故。」
彼曰:「入佛三昧,尚無所得,何況無相,而欲知之?」
祖曰:「相既不知,誰云有無?尚無所得,何名三昧?」
彼曰:「我說不證,證無所證。非三昧故,我說三昧。」
祖曰:「非三昧者,何當名之?汝既不證,非證何證?」
波羅提聞祖辯析,即悟本心,禮謝於祖,懺悔往謬。
祖記曰:「汝當得果,不久證之。此國有魔,非久降之。」言已,忽然不現。

化定慧宗

問曰:「汝學定慧,為一為二?」
彼眾中有婆蘭陀者答曰:「我此定慧,非一非二。」
祖曰:「既非一二,何名定慧?」
彼曰:「在定非定,處慧非慧。一即非一,二亦不二。」
祖曰:「當一不一,當二不二。既非定慧,約何定慧?」
彼曰:「不一不二,定慧能知。非定非慧,亦復然矣。」
祖曰:「慧非定故,然何知哉?不一不二,誰定誰慧?」
婆蘭陀聞之,疑心冰釋。

化戒行宗

問曰:「何者名戒?云何名行?當此戒行,為一為二?」
彼眾中有一賢者答曰:「一二二一,皆彼所生。依教無染,此名戒行。」
祖曰:「汝言依教,即是有染。一二俱破,何言依教。此二違背,不及於行。內外非明,何名為戒?」
彼曰:「我有內外,彼已知竟。既得通達,便是戒行。若說違背,俱是俱非。言及清淨,即戒即行。」
祖曰:「俱是俱非,何言清淨?既得通故,何談內外?」
賢者聞之,即自慚伏。

化無得宗

問曰:「汝云無得,無得何得?既無所得,亦無得得。」
彼眾中有寶靜者答曰:「我說無得,非無得得。當說得得,無得是得。」
祖曰:「得既不得。得亦非得。既云得得,得得何得?」
彼曰:「見得非得。非得是得。若見不得,名為得得。」
祖曰:「得既非得,得得無得。既無所得,當何得得?」
寶靜聞之,頓除疑網。

化寂靜宗

問曰:「何名寂靜,於此法中,誰靜誰寂?」
彼眾中有尊者答曰:「此心不動,是名為寂。於法無染,名之為靜。」
祖曰:「本心不寂,要假寂靜。本來寂故,何用寂靜?」
彼曰:「諸法本空,以空空故。於彼空空,故名寂靜。」
祖曰:「空空已空,諸法亦爾。寂靜無相,何靜何寂?」
彼尊者聞師指誨,豁然開悟。

五燈會元卷一
指月錄卷四
景德傳燈錄



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