璎珞之德──犍陀罗式的菩萨严饰 文/中台世界博物馆副馆长、前国立高雄师范大学美术系教授、法国巴黎第一大学造形艺术博士 见迅法师
璎珞饰物是菩萨像的特征,即戴冠、耳珰、颈饰、胸饰、臂钏、腕钏等严身之具。菩萨戴璎珞源于犍陀罗的菩萨造像,通常是贵族装束,即以释迦牟尼佛未出家前的太子形象为基础开展而出。据《佛所行赞.卷第一》记载,世尊为太子时,自小“璎珞庄严身”。兹以中台世界博物馆的馆藏为例说明之。 阿波罗式的菩萨风采 犍陀罗艺术(Gandharan Art)是印度佛教思想与希腊造形艺术的结合,融入西方雕塑的写实性,具有浓厚的希腊化风格。如馆藏犍陀罗“菩萨立像”(图一),太子般气派,高贵不凡,古典写实,典雅俊美。发辫自然卷曲,华贵珠串冠饰,缠绕众宝璎珞,顶饰燕尾榫冠。额部较宽,眉间白毫,深目、高鼻、薄唇的西方面孔,上唇八字型髭,神情悦豫端详。袒露上身,披着天衣,轻绕上身,帔帛从右肘穿过,于腰腹前成一道流畅律动的大圆弧型衣纹垂挂,天衣缠绕左肩悬垂而下。下着腰衣及腰带,右膝微屈,牵动衣褶纹饰流动,裙裾似垂帘,裙摆呈齿状开展,这是犍陀罗菩萨造像的服饰特征。 菩萨耳挂狮型耳珰,颈戴宽扁盘状华丽项饰,腕钏、臂钏雕刻精致,胸前配戴由数串细小珠链拧成一股U型饰线,两端连结一对童子造形系住宝石状装饰,此条饰线典丽矞皇,称为“圣线”。另披挂三条饰线,由细小珠链编结而成,串织成一节一节,各以二、三条结为一束,并串结宝石状饰品。其中一条出右胁,垂挂小箱盒和吊饰,称为“婆罗门饰线”,是古代识别印度婆罗门的标记。菩萨脚穿华美凉鞋,鞋带饰有钉扣、缀珠及瑞兽首之装饰。众宝璎珞严饰具足,是犍陀罗菩萨严身之具的典型特征。
印度佛像身着希腊罗马式披袍,衣褶厚重,富毛料质感,优美、典雅、和谐的形制,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理想造形。犍陀罗菩萨的面貌特征、美学原则与写实技巧,具有浓厚的希腊化色彩,带着西方太阳神阿波罗的英拔风采,如梵蒂冈博物馆所藏之太阳神阿波罗雕像(图三)。太阳神阿波罗在西方文化中,象征清澈明净的精神境界,在艺术上以古典沉静的造形,表达一种清新典雅的理性清明世界。犍陀罗造像青灰色调的片岩石材,结合人物沉静肃穆的神态,愈益显出一种阿波罗式的静谧、内省风格。 婆罗门式的菩萨特征 印度早期社会分四种阶级,婆罗门是最高阶层。婆罗门自称是梵天的后裔,世袭祭司,事奉大梵天,专修净行,掌握神权。《一切经音义.卷第二十六》云:“婆罗门(此俗人也谓净行高贵舍恶法之人博学多闻者也)”,《翻译名义集.一》曰:“婆罗门净行也。守道居贞洁白其操。”依《佛说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佛说弥勒下生成佛经》所载,弥勒菩萨出生于婆罗门家庭。在犍陀罗佛教造像中,“束发”与“持瓶”是弥勒菩萨的二大特征,攸关其婆罗门的出身背景。 馆藏犍陀罗“菩萨立像”(图四),为“斜扎式”束发型,一端做环状,一端披垂下来,用连珠发带箍住,无任何头饰,体现婆罗门行者的发型。上身袒露,肩披天衣,下着腰衣、系腰带,戴耳珰、项圈、圣线、饰线、臂钏、腕钏等璎珞饰物,右手施无畏印,左手食指与中指间夹瓶,足下着缀珠凉鞋。
另一种“圆髻状”束发型(图六),如法国居美博物馆所藏,巴基斯坦犍陀罗地区一至三世纪的片岩犍陀罗弥勒菩萨像,菩萨高绾圆型发髻,用连珠发带扎束,发型卷曲,梳理有序垂于两肩。菩萨额前白毫相,上唇有髭须,颜貌端正无比,柔和圆润的形制,充满古典主义色彩,显出希腊雕像的影响。帔帛从左肩垂挂至右腰际,配戴饰线、圣线。胸前U型圣线受损,垂挂三个一组的小箱盒之婆罗门饰线,左手食指与中指间夹瓶,为犍陀罗弥勒菩萨的重要特征。 古代婆罗门行者常持着水瓶,弥勒菩萨因其出身婆罗门,故特有此造形。婆罗门自称是梵天的后裔,印度梵天图像有四头、四面、四臂的特征,其中一臂即持瓶。梵天与婆罗门行者所持之瓶,象征装有甘露法水之不朽生命意义。水瓶亦是大乘佛教修行僧日常带着的十八种随身物之一。《释氏要览.卷中》载:“净瓶梵语军迟。此云瓶。常贮水。随身用以净手。寄归传云。军持有二。若瓷瓦者。是净用。若铜铁者。是触用。”净用,饮水;触用,洗手。《八大菩萨曼荼罗经》云:“想慈氏菩萨。金色身左手执军持右手施无畏。冠中有窣堵波半跏坐。”可做为犍陀罗弥勒菩萨持瓶的图像与教理之依据。 结语 菩萨是梵语“菩提萨埵”(Bodhisattva)的音译略称,《翻译名义集.一》:“菩提萨埵。菩提佛道名也。萨埵秦言大心众生。有大心入佛道。名菩提萨埵。……又菩提是自行。萨埵是化他。自修佛道。又化他故。……以智上求菩提。用悲下救众生。”志崇精进,心若金刚,行菩萨道是成佛之因。 《菩萨璎珞经.卷第一》提到法璎珞义,如来说种种大乘法门,经中世尊告普照菩萨曰:“行菩萨道,当念十德璎珞其体。……复以众智璎珞妙门,训化二乘得至所趣,勤大乘学观达诸法,修如来行功勋之德。……又教化人使不毁戒,常以大哀为人说经,所游世界不离诸佛,宣示禁戒逮一切智。复以照曜璎珞庄严诸佛宝净道场,光明璎珞靡不周遍,悉照三千大千世界。” 又云:“修行善本不造诸缘,兴起善法无放逸行。……所施清净舍贪无欲,心意鲜洁而无垢秽,慧无边际眼视通达,三碍六尘永已消尽,是谓菩萨法之璎珞。”菩萨法璎珞身,如《瑜伽师地论.卷第二十二》云:“戒庄严具,于一切类,于一切时,若有服者,皆为妙好。是故尸罗名庄严具。”《佛说观佛三昧海经.卷第三》曰:“常以戒香为身璎珞。”《梵网经》中〈菩萨心地品〉载:“戒如明日月,亦如璎珞珠,微尘菩萨众,由是成正觉。”故如《菩萨璎珞经》所云:“戒香摄身、定香摄意、慧香摄乱、解慧摄倒见、度知摄无明,是谓如来五分法香璎珞其身。”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三十三》云:“菩萨摩诃萨复以法施所修善根如是回向:‘愿一切佛刹皆悉清净,以不可说不可说庄严具而庄严之。……阿僧祇种种妙宝庄严具,常现一切清净妙色;阿僧祇清净宝,殊形异彩,光鉴映彻。”从菩萨造像严饰之美,引领我们细细体会菩萨累劫积福修慧,“恒用戒香涂莹体,常持定服以资身”的剔透芳馥──璎珞之德。 |
|||||||||||||||||||||
单元首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