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记录了人们追求真善美的历程,也丰富了人类的文明。而佛教在雕刻、雕塑、书法、绘画、文学的展现,更深刻融入中国悠久的文化中,为众生开启一扇美丽的艺术之窗,透过这扇窗,将亲见万德庄严的华藏世界,般若性海。

锦绣吴哥 大乘遗韵
──2025柬埔寨吴哥遗址考察记略


文/中台世界博物馆馆长 见谌法师

锦绣吴哥 大乘遗韵──2025柬埔寨吴哥遗址考察记略

吴哥王朝之兴衰

  吴哥(Angkor)王朝,柬埔寨历史上最辉煌的时代,其历史可上溯至扶南、真腊,由阇耶跋摩二世(Jayavarman II)于802年建立,至十五世纪迁都金边为止,共历六百余年。十一至十二世纪国势最为强盛,领土涵盖目前柬埔寨及泰国的大部分地区,被列为世界七大奇观之一的吴哥建筑皆在此时所建(图1)。

吴哥窟景观
1.吴哥窟景观
吴哥窟前金桥上的七头蛇形雕刻
2.吴哥窟前金桥上的七头蛇形雕刻
吴哥窟前金桥上的七头蛇形雕刻
3.阇耶跋摩七世雕像 披迈国家博物馆
(Phimai National Museum)

  就文化的影响而言,东南亚半岛包括缅甸,因其与印度次大陆的地缘关系,早期生活在此片土地的民族与城邦,不论是缅族、孟族及高棉,很早就受到印度文化的薰染。在十三世纪以前,这片土地交杂着大乘佛教、婆罗门教及印度教的信仰;十三世纪以后,由于南印度及斯里兰卡上座部佛教的影响,发展成为目前东南亚地区佛教的现状。

  「Angkor」在高棉语是首都的意思,乃是吴哥王朝的都城,最先在阇耶跋摩二世时即已立城,九世纪末建耶输陀罗补罗,是为吴哥的前身,当时君王笃信婆罗门教,以神王自居,目前最为著名的吴哥遗址──吴哥寺(Angkor Wat)及吴哥城(Angkor Thom),即在此基础上建立。据南宋泉州市舶司提举赵汝适于1225年着《诸蕃志‧真腊国》言:「国王镌石为室,有青石莲花池沼之胜,跨以金桥,约三十余丈。殿宇雄壮,侈丽特甚……奉佛谨严,日用番女三百余人,舞献佛饭,谓之阿南。」

吴哥建筑与宗教演变

  吴哥寺亦称吴哥窟,为苏利耶跋摩二世(Suryavarman II)所建,是为印度教山庙,主要供奉毗湿奴神,于1113至1150年间建立,以石砌成,塔立成林,环以水利,中架金桥,桥头雕以龙身九蛇头,中间数十恶神与善神作拔河状,为印度神话中「搅动乳海」情景,后来各处遗址皆可见其标识性意象。正如元代周达观《真腊风土记》所说:「城之外巨濠,濠之外皆通衢大桥。桥之两傍各有石神五十四枚,如石将军之状,甚巨而狞。五门皆相似。桥之阑皆石为之,凿为蛇形,蛇皆九头,五十四神皆以手拔蛇,有不容其走逸之势。城门之上有大石佛头五,面向西方。中置其一,饰之以金。」(图2)后来吴哥一度为占城所破,阇耶跋摩七世(Jayavarman VII)复兴吴哥,击退占城,疆域广袤,成为吴哥王朝最伟大君主,在宗教上最大的转变为由印度教改为信仰大乘佛教,并重建吴哥城,城内塔寺林立,在位三十余年间,帝国达至鼎盛。披迈(Prasat Hin Phimai)地区发现的雕像(图3),双眼低垂,面带淡淡微笑,将头发在头顶部扎成一个圆形小发髻,略为圆浑及袒露的上身,下着高棉巴戎风格短裤,盘腿而坐,特征与圣剑寺(Preah Khan)及法国吉美博物馆(Musée Guimet)所藏的阇耶跋摩七世雕像极为相近。

圣剑寺的佛塔
4.圣剑寺的佛塔

  大吴哥城中心的巴戎寺(Bayon Temple),是阇耶跋摩七世所建的佛教寺院,最著名的即是以其面容为蓝本而雕刻的54尊四面佛像,面露微笑,成为「微笑高棉」最具代表性的吴哥建筑地标。建筑以佛教须弥山的概念而建,共分三层,上层圆形中立高佛塔,外环48塔,外加五座城门塔,共54座,象征当时统治的54个行省。而寺庙墙上浮雕不只展现了阇耶跋摩七世与占城战斗的壮阔场面,也描绘出市井小民及唐人贸易的生活场景。因为阇耶跋摩七世笃信佛教,吴哥地区的信仰开始由印度教转变为佛教,在巴戎寺中也可以看到印度教与佛教并存的特殊风格。另外,阇耶跋摩七世并为其父母建圣剑寺(图4)及塔普伦寺(Ta Prohm)。而此时期所创造的巴戎风格(Bayon Style),也成为吴哥造像的典型。

艺术繁盛下的宗教影响

吴哥窟中的天女像

5.吴哥窟中的天女像
6.班蒂斯蕾女王宫殿门上的精美雕刻
班蒂斯蕾女王宫殿门上的精美雕刻

  就艺术而言,吴哥建筑精美,门廊雕刻华丽而繁复,如铺锦绣,尤可称者在其寺宫外墙处处可见天女雕刻,不论其面容、发饰及衣着几无雷同者,令人目不睱给(图5、6)。柱壁之上大都以浮雕刻成不同场景与人物,及装饰极重的大海浪螺旋纹图饰。宫殿入口常有大型故事雕刻,如毗湿奴卧龙王,或是搅动乳海图像,在泰国帕侬蓝遗址(Phanom Rung Historical Park),即有著名的来自加拿大归还的毗湿奴卧龙王及梵天像门楣浮雕(图7),中台世界博物馆曾展出的「佛‧国:馆藏泰国造像特展」,即展出过馆藏十二世纪的相同类型浮雕。另外,泰国披迈遗址博物馆所藏坐在灵蛇上的佛陀,佛像坐于灵蛇之上,背光以七头、五头灵蛇不等护卫于后,考察当时这类型佛坐像,普遍出现在吴哥时期的造像上(图8)。

泰国帕侬蓝宫的毗湿奴卧龙王像

7.泰国帕侬蓝宫的毗湿奴卧龙王像
8.为灵蛇护卫的佛坐像 泰国披迈博物馆
为灵蛇护卫的佛坐像

佛教余韵中的历史变迁

  综观这次考察所见,泰、柬地区的佛教发展,虽然普受印度文化洗礼,但在君王的护持之下,大乘佛教在十一至十二世纪盛行,并成为此地区一抹文化与艺术的荣光,其遗韵至今犹为人所惊艳。

  阇耶跋摩七世之后,吴哥地区信仰复改为印度教,这样的转变固然与高棉王朝既有的神王思想影响有关,但也说明人亡政息,信仰旋生旋灭;直至十三世纪以后,受上座部佛教的影响,而发展成南传地区佛教的特色。透过此行考察,对于东南亚地区佛教发展历史脉络,更加清晰、明了。



单元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