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台世界博物馆木雕分馆展务组研究助理 林余宣
悲、智、愿、行,是四大菩萨的精神表征,浙江普陀山大悲观音菩萨、山西五台山大智文殊菩萨、安徽九华山大愿地藏菩萨,以及四川峨嵋山大行普贤菩萨,广为大众所熟知。而菩萨的坐骑则扮演了护持佛法威仪的角色,也是佛教里常见的祥瑞仁兽。
文殊骑狮、普贤骑象,是大家最为熟知的组合,中台世界博物馆木雕分馆也有数件成对的文殊与普贤菩萨像展件。二菩萨同为释迦牟尼佛的胁侍,姚秦鸠摩罗什法师译出的《妙法莲华经》〈普贤菩萨劝发品〉,有普贤菩萨乘六牙白象的纪录,却未提及文殊菩萨骑狮。目前最早的二菩萨共同出现、乘坐骑的经文记载,见于密教系统的唐代阿地瞿多法师所译《陀罗尼集经》,由此想见,佛教艺术的作品与经典文本,可能分属不同的发展脉络。
观音菩萨的坐骑,有麒麟、狮、朝天犼各种说法。木雕分馆的观音菩萨所乘瑞兽,头朝上,似龙首,应为朝天犼。朝天犼的由来,常见说法为「龙生九子」之一,但根据明代笔记、杂谈,龙生九子的名称与种类各有别异,却不见有「朝天犼」条目。例如李东阳《怀麓堂集》〈记龙生九子〉有提到狻猊「平生好坐」,常在佛座下;杨慎《升庵集》〈龙生九子〉有「形似兽,性好望」的螭吻,但却是「屋上兽头」;蒲牢,性好叫吼,但「形似龙而小」,大部分待在「钟上钮」,即使皆与朝天犼有部分相近的特性,却又不尽相同,所谓朝天犼为「龙生九子」的说法,应是取其数量繁多、形象多元之意。
完整描述观音菩萨骑乘朝天犼的内容,却可在明代《西游记》寻得,第七十一回〈行者假名降怪犼‧观音现像伏妖王〉所述:「……菩萨将铃儿套在犼项下,飞身高坐。」便有提及观音菩萨收伏「金毛犼」为坐骑,为三藏取经一行化解危难的故事。明清以后的佛教图像,我们也许更可爬梳参考藏经以外的文献纪录。
地藏菩萨的坐骑,则多有独角兽「谛听」一说,安徽九华山的开山道场化城寺,也藏有清代的谛听铜像。但若将视线移到年代更早的时期如唐、五代,敦煌藏经洞内所发现的绢画,却可看到地藏菩萨像前坐着一只小狮子,部分作品也有「南无金毛狮子」的题记。
菩萨坐骑的动物形象,随着时代变迁,有些名称与造型延续至今、有些经过流传演变,化为富含古人创造力与想象力的模样。在这些溯源解惑的过程,形成佛教艺术里相当活泼有趣的色彩。
图一:文殊菩萨并坐骑像局部 辽代(916-1125)木上漆 |
图二:普贤菩萨并坐骑像局部 明代(1368-1644)木上彩 |
图三:观音菩萨并坐骑像局部 明代(1368-1644)木上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