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记录了人们追求真善美的历程,也丰富了人类的文明。而佛教在雕刻、雕塑、书法、绘画、文学的展现,更深刻融入中国悠久的文化中,为众生开启一扇美丽的艺术之窗,透过这扇窗,将亲见万德庄严的华藏世界,般若性海。

拈花说什法
「住世──修护主题展」木造横匾之修护所见

文/中台世界博物馆副馆长、木雕分馆馆长 见排法师

拈花说什法 「住世──修护主题展」木造横匾之修护所见

  中台世界博物馆木雕分馆「住世──修护主题展」正式于一百一十二年八月开展了。这是一个让普罗大众管窥博物馆文物修护工作的「科普性」展览;退一步看,也具有两层意义。第一层意义,在于它能够让中台世界博物馆就文物修护的专业工作,进行整理与回顾,并提醒着自己:修护工作是完整「博物馆」定义且应与展览推广工作齐头并进的一项隐微任务,更是诸多文化资产得以「住世」的重要凭藉之一。第二层意义,在于试着将一些文化资产保存与修护的讯息与想法,回馈给整个社会,希望借由这些涓滴善法,鼓励不同世代共同「注视」自身周边文化资产的保存状况。

  在「住世──修护主题展」中,展陈一幅木造横匾,匾心题刊「拈花说法」,大气且庄重。它是本次修护展的主要看点之一,也是能为观众呈现木造文物老化、修护、补作等不同修护层次的展件之一。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件木造横匾在修护前、中、后的阶段之间,发生了什么事,而修护师又是如何陪伴它走过这整个过程。

关照:修护前检视

  每一段文物修护工作,不论文物价值、大小、意义之别,修护师都必须进行「状况检视」,也就是抱着询问「怎么了」的心情,以平等心将文物上下、里外仔细看过一遍。这件横匾在结构上,虽然无松动或重大缺件问题,但仅凭肉眼便可见到:中央「心字板」区域有着两条明显的横向平行开裂纹;部分题字表层翘起或断裂;朱色砂粒层也因旧有修复材料的老化而出现视觉上的突兀感;四周「边抹」累积着积尘;装饰层起甲或破损等状况(图一)。换句话说,藏品在未来的岁月里,可能发生如:装饰层起甲处、题字断裂处继续恶化,甚至导致缺损等风险。

 图一:
「拈花说法」横匾在修护前的可见光档案照。中央刻有文字的区域称为「心字板」,刻有花鸟的部分,则是「边抹」。

  在初步问过「怎么了」之后,修护师需要针对问题点,再次追问「为什么」。此时,修护师就需要借重不同的工具或设备,来协助他们判断文物们的「疼痛指数」。在这件横匾身上,修护师使用了几个比较常见的分析工具:X光检视、紫外线检视、XRF(X-ray fluorescence,X射线萤光)分析仪。同时,为了尽可能重现朱色底面上已经脱损的颗粒感装饰层,修护师也对横匾局部区域进行手持显微检查,再对某些不确定的装饰层取样后,进行高倍数显微镜的切面检视。(表一、图二)

  用途 所得讯息
X光检查 利用X光对各材料穿透能力的不同,了解物体在表面下是否存在不同材料。 心字板阳文上未见清末民初常见的钉着工法,而是在三片组成的心字板四周,出现角材与心字板固定的钉子影像。
紫外线检查 利用不同材料(尤其有机材料)对紫外线下萤光反应的不同,了解在物件表面分布的材料状况。 至少在「拈花说法」部分,存在不只一次的旧修所留下之不同材料。
XRF检查 利用不同元素对X射线照射 / 刺激下萤光讯号的不同,了解物件本身可能含有的元素。 在心字板朱色区域的材料含有「铅」,推测朱色的呈现,不是使用朱砂(含汞),有可能为「铅丹」。
显微检查 利用物理放大原理,了解物件表面细微处的状态。 「拈花说法」四字表面的完成面及贴金属,出现细微裂缝(micro-cracking);心字板朱色砂粒层因周围接合胶/漆层的老化而脱落。
表一:「拈花说法」横匾设备的检查概要。
图二a:透过横匾的X光检视,可以看出匾额在结构上的拼合方式。
图二b:从手持显微影像中,可以看到「拈花说法」表面材料的开裂。
图二c:在切片显微影像里,横匾心字板上的朱色砂粒即将从胶着材料上脱落。

  综合不同光线、射线设备以及显微检视后,我们可以大概了解到:横匾中央明显的水平开裂纹,来自于三片横板长时间的缩胀运动,目前则达到相对稳定的状态;装饰层的老化与早前未知的外因损伤,造成原有贴金层、朱色砂粒层的脱落,以致题刻部分缺损;旧有修复材料也因老化而出现不平整、脱胶、色差,连带加深对朱色、贴金装饰层的保存风险;而积尘也会在环境因素交互作用下产生极化现象(polarization),间接危害周围装饰层。

对治:应病适药

  因应上述几点的检视讯息,我们知道,这件文物身上的物件与文史讯息,正在缓慢地减少中。于是,修护组提案以「固定化修护(stabilization)」为主,以「必要性修复/补作(restoration)」为辅,为这件横匾延长保存性,并在一定程度上恢复其原有的视觉样貌,借以维护藏品在未来年岁中的文化近用性。

图三a:以Balsa巴沙木作为填料,除了可以减少粉状填料的用量,也能借助巴沙木与胶材的特性,为其周边材料保留合适的缩胀容许度。
图三b:「拈花说法」横匾在修护后的可见光档案照。

  在修护工作之初,修护师先以「干式清洁」移除各角落的明显积尘,再以「湿式清洁」将横匾细细地清过一遍。这样的清洁工作,其实是修护工作十分关键的「起手式」;透过近距离的清洁「接触」,等同再次看过文物的各个细节,抓出需要在后续工作中留意或加强的地方。清洁之后,修护师使用较高浓度的B72(丙烯酸合成树脂),将脱落的边抹部件、翘起的局部题刻粘回原位。其后,对于心字板中央两道开裂,修护师需要选用在弹性上能适应未来板材膨缩运动的填补材料,故使用巴沙木(Balsa,俗称飞机木)或日本纸(超薄长纤维纸)配合不同浓度的B72进行初步填缝。而接近表面的细部填缝或全色,则选用具有一定耐候性的Plextol B500(丙烯酸乳剂)作为胶合剂。有趣的是,在进行朱色砂粒层的补作时,修护师做了几种材料的测试,最后选择了沙画材料来模拟文物砂粒层的表面纹理,成功将砂粒层及整件文物尽可能地回复至当初的面貌。(图三)

住世:知能、资材与技法的共成因缘

图四:苏格兰历史环境局指出,历史资产的保存管理工作需先健全知能、材料、技术的基础,其后方得衍生出创新、应用、教育等面向。

  文物的老化与衰变是无可避免的,而修护工作中的知能、材料、技术,也正在世代实践中日新月异着。在保存修护工作中,不能偏倚任何单一因素,而是需要透过知能、材料、技术三者的「共伴」;正如「观行」、「学思」必须并重,也正如苏格兰历史环境局所提的概念示意图(图四)。修护知能如同修行的「知见」,是照亮门道的明灯;修护材料则如同「法门」,选择敲门砖;而修护技法就像你怎么去「敲」那扇门:轻重拿捏、该敲多深⋯⋯,唯有三者因缘和合并持续运作,方能成就。

  对于修护师而言,每段修护过程都是独一无二的新学习,「拈花说法」横匾的修护工作更是如此。所幸,借着修护知能、材料、技法的运用,这件文物回到了相对稳定的状态,也在一定程度上守护了文物背后文史与佛教艺术上的意义。

  世间学皆方便因缘法,木雕分馆「住世──修护主题展」欢迎您一起来「注视」博物馆如何运用因缘法牵系千年不变的供养真心。同愿佛教文物及其身后的文史艺术意涵、佛教义理,能长远地「住世」在人们的身旁。

引用及参考书目

1.释见排,〈世世永「保」用〉。中台世界博物馆馆刊,Vol. 4,2021年12月。
2.林余宣、张筱芸,〈住世:修护主题展「拈花说法」匾额的表里内外〉,中台世界博物馆馆刊,Vol. 6,2023年12月。



单元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