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台世界博物馆馆长 见谌法师
图1:大智禅师碑拓本(碑阳) 唐开元二十四年(736) |
馆藏《大唐大智禅师碑》拓本,为西安碑林藏石重要名碑,亦名《义福禅师碑》,唐代开元二十四年(736)由弟子庄济等人为其师义福禅师(658-736)所立,严挺之撰文,史惟则隶书及篆额,史子华刻字。此碑通高345公分,宽114公分,32行(图1)。碑阴刻于开元二十九年(741),阳伯成撰文,史惟则隶书,并记捐石者刘同(图2)。
《大智禅师碑》记载义福禅师一生事迹,《旧唐书》有传附于〈大通神秀禅师传〉后,师与大照普寂禅师同为神秀弟子,开元十年(722)京城道俗请住慈恩寺,十三年(725)随驾赴东都洛阳,居福先寺,二十四年(736)于南龙兴寺示寂,年七十九,諡号「大智禅师」。此碑为研究北宗禅史重要史料,据碑文所录:「禅师法轮,始自天竺达摩,大教东流三百余年,独称东山学门也。自可、璨、信、忍至大通,递相印属。大通之传付者,河东普寂与禅师二人,即东山继德,七代于兹矣。」可说明当时五祖以下传神秀为东山学门六代,而不称北宗;1普寂与义福为七代。据《旧唐书》所载:
「初,弘忍与道信并住东山寺,故谓其法为东山法门。神秀既师事弘忍,弘忍深器异之,谓曰:『吾度人多矣,至于悬解圆照,无先汝者。』……初,神秀同学僧慧能者,新州人也,与神秀行业相埒。弘忍卒后,慧能住韶州广果寺。……神秀尝奏则天,请追慧能赴都,慧能固辞。神秀又自作书重邀之。……天下乃散传其道,谓神秀为北宗,慧能为南宗。」2
图2:大智禅师碑拓本(碑阴) 唐开元二十九年(741) |
禅宗历史在初期因文献不足,历代祖师也都以参禅为务,所谓「行无辙迹,动无彰记,法匠潜运,学徒默修。」住止行持大抵为后世学人追记,因此对于五祖以后,神秀大师一系传承,除了《全唐文》所录祖师行纪碑文、塔铭之外,《传灯录》及《僧传》略无所记,致使神秀大师一系在北方弘传概况,朦胧不清,近世以来敦煌所出文献,如杜朏《传法宝纪》及净觉《楞伽师资记》对北宗禅史多所记录,可一窥五祖之后禅法在北方弘传梗概。
中土禅宗自菩提达磨传法以来,从北朝到隋,一脉孤传,入唐以来,南北统一,佛教政策,奉教无南北,禅、义均弘,南北禅义逐渐融会开展,禅法迎来了弘扬的契机。据《续高僧传》所载,四祖道信禅师(580-651),于隋开皇十二年(592)赴舒州皖公山礼三祖僧璨受禅法,时年十四。唐武德间(618-626),「蕲州道俗请度江北黄梅,县众造寺,依然山行。」居止破头山(双峰山),一住三十年,诸州道学,无远不至。3此前,达磨一系禅僧及楞伽师多数以游方参学为务,随缘而住,水边林下,近于云水生活,居无定所。而四祖在双峰一住三十年,且以「择地开居,营宇立象」,垦地坐禅,此举可以视为禅宗发展的重大转变,为当时隋唐兵灾之际,得以安僧度众,禅法弘传找到安身立命之法,也为将来禅宗奠定根基。如《传法宝纪》所载:
「是故,天竺达摩,褰裳导迷,息其言语,离其经论。旨微而彻,进捷而明。……是故慧可、僧璨□理得真,行无辙迹,动无彰记,法匠潜运,学徒默修。至夫道信,虽择地开居,营宇玄(立)象,存没有迹,旌榜有闻,……及忍、如、大通之世,则法门大启。根机不择,齐速念佛名,令净心,密来自呈,当理与法,犹递为秘重,曾不昌言。傥非其人,莫窥其奥。」4
图3:传法宝纪(法国国家图书馆藏敦煌文献,Pelliot chinois 2364) |
四祖之后,五祖弘忍大师于黄梅凭墓山独唱禅法,立东山法门。弘忍大师传见于《坛经》、《续高僧传》、《景德传灯录》等,然皆简略。而据《传法宝纪》所记:「释弘忍,黄梅人,俗姓周氏……□诸经论,闻皆心契,既受付嘱,令望所归,裾屦凑□,□增其倍,十余年间,道俗投学者,天下十八九,自□□禅匠,传化乃莫之过。」5「及忍、如、大通之世,则法门大启。」等语,「如」即嵩岳法如禅师,「大通」即神秀大师。按杜胐《传法宝纪》所记,传法脉为「可、璨、信、忍、如、大通」(图3)与《大智禅师碑》所记「可、璨、信、忍、大通」不同。而《楞伽师资记》及《大照禅师塔铭》对法脉之说同于《大智禅师碑》。
据《大智禅师碑》记载,在义福禅师未亲礼神秀大师之前,碑文中还提到二位北宗禅师之名,「于都(洛阳)福先寺师事胐法师,广习大乘经论,区析义理,……时嵩岳大师法如,演不思议要用,特生信重,夕惕不遑。既至而如公迁谢,怅然悲愤,追践经行者久之。」朏法师,事迹生平不见经传,但据考证,「胐法师」极有可能为撰写《传法宝纪》作者杜胐出家后之尊称。6而潞州法如禅师(638-689)为五祖弘忍门下成名最早的弟子,为东山法门打开嵩山一系的禅匠,但在禅宗史籍上却不见其名。《楞伽师资记》引玄赜的《楞伽人法志》中记载,五祖弘忍下十大弟子:
「如吾(弘忍)一生教人无数,好者并亡,后传吾道者,只可十耳。我与神秀论《楞伽经》,玄理通快,必多利益。资州智诜、白松山刘主簿,兼有文性。……嵩山老安,深有道行。潞州法如、韶州慧能、扬州高丽僧智德,此并堪为人师,但一方人物。」7
五祖十弟子的传说,南宗的《历代法宝记》及圭峰宗密《圆觉经大疏钞》皆载其事。五祖门下在中原行化者,不在少数,但以神秀一系最为隆盛,《祖堂集》以神秀、慧安、道明为北宗,附以法如、玄赜。而东山法门最早在北方开展者,首推嵩岳法如,垂拱二年(686)法如于嵩山少林开演禅法,「学众日广,千里响会」。惜其年不永,于永昌元年(689)示寂,年五十二。临终遗嘱学众「已后当往荆州玉泉寺秀禅师咨禀。」致使大智禅师投师无门,而大智禅师后来往礼玉泉神秀大师,当与法如禅师遗教启发有关。
关于大通玉泉神秀禅师(606-706)事迹,在《大通禅师碑》及历代传记中记载较详尽。师年四十六岁,至黄梅参礼五祖弘忍。历六年,五祖称「东山之法,尽在秀矣!」仪凤年中(676-679),住当阳玉泉寺。已而法如禅师去世,「学徒不远万里,归我法坛」。那时神秀住当阳玉泉寺东边的度门寺,已然成为中原禅法的重镇。久视元年(700)神秀禅师以九十五岁高龄征赴入京,武则天执弟子礼,跏趺觐见,肩舆上殿,恩礼极隆。说法时,帝王分座,后妃临席。神龙二年(706)示寂,年一百零一,赐諡「大通禅师」。
图4:景贤禅师塔记(谦受堂提供) |
神秀大师之后,中宗、睿宗时期,五祖门下老安、玄赜相继召请入京,神秀门下普寂、义福皆为国师,两京禅法之盛,已达空前。神秀大师门下,据《传灯录》所载有十九人,但可考者仅四人,《师资记》所载为普寂、敬(景)贤(图4)、义福及惠福。而真正有巨大影响的为普寂及义福,两位禅师在玄宗朝皆受礼敬,开元十三年(725),义福禅师奉驾东都洛阳,普寂禅师留西京长安兴唐寺,二十七年(739)示寂,后諡「大照禅师」,李邕撰有《大照禅师塔铭》。
图5:龙门石窟看经寺洞(作者拍摄) |
北宗诸位禅师在京洛弘法,据《传》所载,圆寂后也大都迁葬于洛阳龙门北岗及嵩岳少室,著名的龙门东山看经寺洞(图5),刻有西天二十九位诸祖法相,从迦叶尊者至达磨祖师西土禅宗谱系,看经寺洞的开窟极可能与北宗禅法在京洛弘扬有密切的关系。
注释:
1.南北宗之名可能成于开元、天宝(713-756)之间,神会禅师北上之后,唐代澄观(737-838)的《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宗密(780-841)的《圆觉经略疏》已经称为南北宗,馆藏《慧坚禅师碑》亦称:「诏与诸长老辩佛法邪正,定南北两宗。」
2.后晋‧刘昫撰,《旧唐书》卷191(北京:中华书局,2000),第4册,3476页。
3.唐‧释道宣撰,《续高僧传》卷26。CBETA T2060
4.法藏敦煌文献,杜胐《传法宝纪》
https://gallica.bnf.fr/ark:/12148/btv1b83021335
5.杜胐《传法宝纪》(法国国家图书馆藏敦煌文献,Pelliot chinois 3858)。
6.王书庆、杨富学,〈《传法宝记》的作者及其禅学思想〉,《敦煌研究》2006年第五期。
7.关于五祖十弟子之说,亦见于《历代法宝记》、宗密《圆觉经大疏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