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记录了人们追求真善美的历程,也丰富了人类的文明。而佛教在雕刻、雕塑、书法、绘画、文学的展现,更深刻融入中国悠久的文化中,为众生开启一扇美丽的艺术之窗,透过这扇窗,将亲见万德庄严的华藏世界,般若性海。

循门游「佛.国」──馆藏泰国造像艺术介绍

文/中台世界博物馆研究暨推广组、英国伦敦大学亚非学院考古与艺术史硕士 陈宜安(传唯)



  「佛国」一词,在古代原指佛教的发源地──印度。一百一十二年七月,中台世界博物馆年度特展「佛.国──馆藏泰国造像特展」,借以指代二十一世纪中,难得一见的佛教国家──泰国。谈起「泰国」,大部分的人容易想起此地丰富的饮食文化,而对于泰国的宗教,常有一种深不可测的神秘印象。现在的泰国,虽然存在着多元的宗教信仰,但是仍有高达95%以上的人口比例信仰佛教,想见佛教对此地的影响,应该非常深刻。佛教传入泰国的历史相当悠久,根据当地人的说法,约莫于古印度阿育王时期,佛教就已传入暹土。从古至今,泰国土地上的人民经常在「造佛像、积功德」的观念下,创造出丰富的佛教造像艺术。

  艺术,是人「心念」的体现。从泰国历代的造像艺术中,可以看见此地人民对佛法的种种体会。若再细细解读每件造像背后的历史讯息,便能看见泰国历来对佛法坚定不二的信心。

游佛国从「看见」开始

  此次展览共分为两个叙事主轴:其一为「循着时代之门」。去泰国旅游,经常能看见许多佛教寺庙建筑。为了记录旅途中的每一刻,许多观光客选择在这些富有泰国色彩的山形门廊前,拍照留念。这些古老的山门,曾为无数人打开进入佛教世界的通道。而这次展览就以泰国不同时期的「山门」划分时空,带领观众跟随门的变化,移步换景,进入泰国的时空隧道,看见佛国的历史与文化。

泰国最早的佛像

1.佛立像
 八至九世纪,青铜
 中台世界博物馆藏
2.喜金刚像
 十二世纪,青铜
 中台世界博物馆藏

  泰国佛教艺术滥觞于堕罗钵底(Dvaravati)时期。佛教艺术发轫于印度,遍及亚洲各地。佛像的传播发展过程中,不论在何地,似乎免不了「模仿」与「转化」的阶段。馆藏一件堕罗钵底的佛像(图一),为台湾稀有罕见的早期泰国造像。其大而右旋的螺发与袈裟衣摆所呈现的「U」字型纹路,承袭着印度笈多时期的造像传统。除了沿袭印度的造像形式外,堕罗钵底佛像的双手举至胸前,各结象征着「说法」的手印。虽然学界目前尚未能完整地解释双说法印所蕴含的意义,却可由此看出此时佛像出现对于「对称性」的美感选择。1

印度教与大乘佛教的影响

  现今大众对泰国的宗教印象中,经常听到「四面佛」,并且误以为祂是佛教中所谓的佛。这位被误称为「佛」的印度教神祇,因为可以圆满众生许多心愿,因此广受供奉,这也让我们看见泰国宗教当中,印度教在其中的影响力。印度教传入暹土的时间,虽与佛教差不多,在「高棉时期」之中,还曾一度成为主流的宗教;许多印度的政治思想、科技与文化也在此时种下深厚的根基,成为泰文化很重要的一部分。

  除了印度教之外,高棉的统治者也有几位信仰佛教的国王,其中阇耶跋摩七世(Jayavarman VII)便是其中最为出名的一位佛教国王。高棉所信仰的佛教部派,与现今泰国普遍信仰的「上座部佛教(Theravada Buddhism)」或称南传佛教有所不同,主要是信奉金刚乘佛教(Vajrayana Buddhism)。因此,高棉时期的佛教造像富有浓厚的密教色彩。其中,赫鲁嘎造像中的喜金刚(Hevajra),2因其仪轨具有护国之功德力,广受高棉统治者传奉,因此有许多造像产出。此次展览展示馆藏一件高棉时期的喜金刚像(图二),其优美的身姿,将化身的十六臂、四条腿,表现得流畅优雅,为全台独有的经典之作。

走向幸福的曙光

3.佛行走像
 十五世纪风格,铜
 中台世界博物馆藏
4.佛坐像
 十六世纪,铜漆金
 中台世界博物馆藏
5.佛立像
 十六至十七世纪,铜漆金
 中台世界博物馆藏

  现今的「泰人」原居住在中国西南方,随着族群迁徙和与不同族群的融合,逐渐定居于现今泰国。3泰国北部的素可泰地区,曾为高棉的领土,因十三世纪末,高棉势力衰微,当地人便以地为名,趁势建立泰族史上第一个王国。

  素可泰(Sukhothai),意义为「幸福的曙光」,它的建立迎来了许多转变,同时也奠定了众多泰文化基础;其中,像是现在大家熟知的泰国佛教,便是从此时开始,改以上座部佛教为王国的主要信仰,并且延续至今。此外,素可泰的造像艺术,由于底蕴深厚、造诣精深,直至现今仍是泰国人引以为傲的艺术黄金年代。素可泰的造像艺术之中,不容错过的「行走佛像」,最早见于印度,但仅限于建筑浮雕;直到传入暹土之后,泰族才借题创造出「单体」的行走佛像,堪称世界第一。素可泰的行走佛像(图三),将佛的种种相好表现极致,展现出泰族人独具新意的审美与创造力。

极致包容的美

  约莫同一时期,在素可泰的北方出现一个称为「兰纳(Lanna)」的王国。这个王国所在地为西南丝路所经,加上王国名称的意义──「数百万亩稻田」,可知此地不但贸易经济发达,农产也相当丰富。在这样的环境条件下,不同风格的造像艺术易汇集于此,造就此地的佛像掺揉着多元造像特征,融合出极具辨识度的美感。兰纳佛像的身躯丰满壮硕,表情肃穆俨然(图四),底座莲台肥满厚实,呼应着佛像圆满的形态。由于兰纳的地理位置条件佳,在古代曾多次被邻近政权侵夺领土;或许因为这些缘故,使得此地的佛像流露着一股内敛坚强的气度。

大航海时代的耀眼新星

  约于十五世纪左右,素可泰的南方出现「阿瑜陀耶王国(Ayutthaya)」。此一国名出自印度史诗《罗摩衍那》中的「阿育陀城」,具有不可攻摧的象征意义。十五世纪起,亚洲迎来西方的大航海时代。由于阿瑜陀耶国土临近沿海,使得不同国家的商人于此聚集,带动了此地经济的发展。阿瑜陀耶因为经济发达,所以国力逐渐壮大。在短短的四百年间,此国佛像风格变化多端;除了传承堕罗钵底、高棉的传统之外,又将素可泰造像精髓融合其中,逐渐形塑出泰式佛像的典范,成为后代拉达那哥欣国(Rattanakosin)的重要造像依据(图五)。

  佛教,是泰国文化的根基,也是泰国艺术的重要泉源。「佛.国」特展,期待大众能循着不同时期的「山门」,在看见泰国的佛系文化之外,打开自己的心门,找到埋藏在每一个人心中的那片佛国净土。



注释:

1.Chedha Tingsanchali, "Les représentations du Buddha en double vitarka mudrā", in Pierre Baptiste and Thierry Zéphir, eds., Dvāravatī: Aux sources du bouddhisme en Thaïlande, Paris: Réunion des Musées nationaux : Musée Guimet, 2009.

2.彼得.沙洛克(Peter Sharrock),〈亚洲海域中的赫鲁嘎曼荼罗圣地〉,出自《佛.国:馆藏泰国造像特展》(南投:中台世界博物馆,2023)。

3.彼得.史基林(Peter Skilling),〈当佛法传至暹土〉,出自《佛.国:馆藏泰国造像特展》(南投:中台世界博物馆,2023)。



单元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