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難為佛侍者因緣(一)
圖/法心


 
姓名:

Email:

單位:

心得:

   
 
 
 

佛在羅閱祇耆闍崛山弘法時,常隨弟子有一千二百五十位。當時,世尊想要一位侍者,憍陳如等諸弟子都觀察到佛的心意,於是憍陳如從座而起,偏袒右肩,合掌長跪向佛稟白:「我希望能夠就近服侍佛,為您持衣捧鉢,懇請世尊垂憫,慈悲應允。」佛告訴他:「你年老體弱,還須他人服侍,我怎麼忍心讓你來侍奉我?」憍陳如知道佛不聽許,向佛頂禮後就回到座位。接著大迦葉、舍利弗、目犍連及諸弟子五百人等,次第請求服侍佛陀,但是佛都未答應。

這時,阿那律試著觀察佛的想法,他觀見佛陀希望由阿難擔任侍者,諸大弟子也同時都觀察到佛的志意。舍利弗與目犍連就到阿難面前,對他說:「世尊希望請你擔任侍者;你有善妙利益,大眾中只有你得到佛的認可,你應當速往佛所,向佛請求成為侍者。」賢者阿難見到諸上座來勸說,旋即起座合掌說:「世尊德高望重,智慧深遠,我若親近、侍奉佛,擔心會招來罪過,帶來禍殃。」舍利弗等人就說:「我們都觀察到,世尊一心一意希望由你擔任侍者,而且世尊深知人的性情與才能,他知道你足以堪任侍者,所以留意於你,你應該儘速向佛稟白求為侍者。」

賢者阿難聽後,思惟此事,再度合掌稟告諸上座:「如果世尊能夠答應我三個心願,我才能答應擔任佛的侍者。第一、世尊穿過的衣,勿令我穿著;第二、世尊食用後的食物,勿令我食;第三、若有人求見佛,隨我裁量安排。」舍利弗等人就將阿難的請求,詳細地向世尊報告。世尊告訴舍利弗等人:「諸位弟子!阿難之所以要求不穿我穿過的衣服,是因為他考慮深遠,唯恐有些弟子會心生嫉妒,以為:「國王、大臣以及檀越施主,供養佛昂貴細軟的衣裳;阿難就是貪愛這些,才請求服侍佛陀。」再者,阿難要求不食我食用後的食物,是因為擔憂有些人產生如此的心念:「如來缽中吃剩的食物,一定是世間所沒有的甘美百味;阿難就是因為貪吃而來親近佛。」另外,阿難要求自行裁量安排求見者,是因為考慮諸弟子及外道求見,有的會向佛問難、不知時節進退,或許會打擾佛;而阿難身為侍者,應當觀察時節進退、考量飲食是否適宜、是否有益健康。每件事情都要掌握好分寸,這是他思考深遠,擔心未做好會招來過患,所以才事先要求此三願。而且阿難不但今日如此請求,即使是過去世侍奉我時,也是如此善知時節進退。」

舍利弗進一步問佛:「不知道過去世阿難侍奉於佛,是如何善知時節進退?」佛告訴舍利弗:「你們要用心諦聽!我當為你們宣說。」「是的,世尊!我們必定善聽。」

佛告訴舍利弗:在過去無數無量阿僧祇劫時,有位大國王統領南閻浮提八萬四千小國、八十億村落,國王所住的城市叫做婆樓施舍。城中,有一位尼拘樓陀婆羅門,非常聰明、學問淵博,天分卓越,國王非常尊敬、擁戴他,並請他擔任國師;八萬四千小國的國王,也都遙相敬慕,仰望其處,從四方各地遠來獻貢,並派遣使者諮詢承事,就像侍奉國王一般。所以尼拘樓陀婆羅門富可敵國,然而卻一直沒有子息可以繼承家業,令他行住坐臥之間愁苦不已,不知要用什麼方法才可以求得一子。為此,他禱告祭祀梵天、天帝四王、摩醯跋羅,以及其他的天神、日月星宿、山河樹神種種神靈。就這樣虔誠積福,經過十二年,他的大夫人有了身孕;聰明的女子,能夠預知自己所懷的是男兒,當她告訴尼拘樓陀時,他聽了非常歡喜,隨即命令家中其他的夫人、婢女,都來照顧大夫人的生活起居,飲食要非常精細、床褥要極其柔軟,所有供給都要恰當稱心,不違逆她的心意。

就這樣,大夫人懷胎滿十個月,生下一名男兒,全身紫金色,頭髮紺青色,容貌端正超乎常人,在世間人相中希有難見。尼拘樓陀婆羅門見後,喜不自勝,立即召請相師們前來為兒子看相。相師仔細觀看後,讚歎此兒相好希有,福德廣大,深得天下人的敬仰,如同子女依賴母親一般。尼拘樓陀一聽大為歡喜,就請相師為兒子取名字。當時,印度取名字有兩種方式:一是依照出生時的星象,一是依照特殊的變化現象。相師問:「大夫人懷孕以來,有什麼奇特的變化嗎?」尼拘樓陀回答:「這孩子的母親,向來嫉惡如仇,性情不柔順,缺乏慈悲與智慧;但是懷孕以後,性情大為改變,不僅憐憫苦難的人,如同母親慈愛自己的孩子,更喜好布施,沒有一點吝惜。」相師聽後歡喜地說:「這是此兒志向使然,應當為他取名摩訶闍迦樊(漢譯為大施)。」

婆羅門子漸漸長大,尼拘樓陀非常疼愛他,特別為他建造適合三時的宮殿,冬暖夏涼,春秋兩季不冷不熱,並安排歌舞樂妓隨侍娛樂。婆羅門子很聰明,喜好學習各種學問,能誦持世間俗典,通達十八部書,文章讀誦通暢流利並善解義理,學習各種技藝無不精通。有一天,大施告訴父親:「我久處深宮,想要出門遊歷。」尼拘樓陀隨即命令官員:「我兒大施欲外出遊行,當令大眾掃灑街道,清除不淨,樹立各種幢幡、散花燒香來莊嚴道路,令一切環境清淨光潔。」當一切施設準備妥當,大施便乘著七寶嚴飾的大白象,一路上叩鐘鳴鼓、歌舞伎樂,千車萬馬,前後導行,車隊從寬敞的皇家大道,直往城門而去。國內的百姓或在樓閣上,或在道路兩旁,爭相觀看,無有厭足,人人都說:「真是奇妙!看他的威嚴相好,就像梵天一樣!」一行人輾轉前行,看見一些乞丐穿著破爛的衣服,拿著破碗,卑微地乞求:「請分給我一點東西吧。」大施見後好奇地問:「你們為什麼如此辛苦?」有的人回答:「我沒有父母、兄弟、妻兒,貧窮孤獨,無依無靠。」有的人說:「我一直生病,不能工作,無法養活自己。」又有人說:「我很不幸,屢遭災難以致家破人亡,負債累累,被生活所逼迫,卻無人救濟,只好行乞以保全性命。」大施聽後,心酸悲嘆地離開。

一行人繼續前行,遇見屠夫們正在剝割牲畜的皮、割下肉來斗秤買賣。大施就問:「你們在做什麼?」屠夫們紛紛說:「從我們的祖父輩以來就以屠殺為業,若不作此事,就無法養活自己。」大施感嘆不已地離去。接著,又見到農夫們正用犁耕地,從土裡翻出小蟲,卻被蛤蟆吞食,又有蛇來吃掉蛤蟆,不久又飛來一隻孔雀,啄食了那隻蛇。大施就問農夫們:「你們在做什麼?」農夫們回答:「我們耕地播種,穀子成熟後,就能收割穀子以養活自己,還能繳納捐稅給國家。」大施聽後不禁嘆息而離去。

接著,又看見許多獵師張著網子用來捕捉禽獸;不久,就看見各種禽獸墮到網中掙扎,卻無法逃脫,交相悲鳴呼喚,恐懼萬分。大施就問獵師們:「為何要這麼做?」獵師們共相回答:「我們就靠打獵為生,若不這麼做,就無法生存。」大施聽了心酸感傷地離去。再往前走,見到漁夫們正張羅設網捕到許多魚,任由魚兒在地上的網子裡跳躍掙扎。大施就問:「何以如此?」漁夫們紛紛上前回答:「從祖父輩以來,沒有其它的生計,唯有仰賴捕魚、買賣以換取糧食、衣物。」大施心生悲憫,想著:「這些人都是由於貧窮缺乏衣食的緣故,才從事這些行業。殺害眾生之時,或許歡喜愜意,但壽命終了之後,必當墮入三塗惡道,從黑暗再墮入黑暗,這能夠埋怨誰呢?」於是他迴駕回到宮中,常常想起這些眾生的苦,內心就憂愁不樂。後來,大施去請求父親答應他一個願望。父親說:「隨你所求,我都不會違背你的意願。」大施告訴父親:「前幾天出遊,看見百姓們為了求取衣食,勞累身心,殺生欺誑,造作種種惡業,我很憐憫、不忍心,想要布施救濟他們。希望父親垂恩,布施倉庫中的財寶,讓我能隨心所欲的布施救濟百姓。」他的父親說:「我積聚財寶都是為了你,這是你的心願,我又怎麼捨得不答應?」

大施得到父親的允許,即刻令人宣告人民:「摩訶闍迦樊準備設大施會,有所求的人都可以來領取。」宣布完畢後,所有沙門、婆羅門、貧窮負債、孤苦生病的人,從各個城市而來,前後相繼,絡繹不絕。這些人當中,有的從一百里、二三百里,甚至千里之外趕來,還有的從三千、五千,乃至一萬里外而來,他們扶老攜幼,從四面八方雲集而來,大施無不滿足他們的願望,需要衣物的就給予衣服,需要糧食就施給食物,需要金銀七寶、車馬騎乘、田園六畜,都按需求者之意布施。

如此經過一段時日,倉庫中的財物已送出三分之二。那時負責管理倉庫的人就去稟告大施之父:「自從大施廣行布施以來,倉庫中的財物已布施出三分之二;每當各國國王派遣使者來時,都需要互相贈送,但願您審慎思考此事,希望日後勿責備我未事先告知。」大施之父聽後,暗自心想:「我愛此兒,不忍違逆他的心意,我寧願耗盡寶藏,豈可中斷他廣行布施?」又經一段時日,倉庫所剩的財物又用掉三分之二。管理倉庫的人再次稟告:「上次所剩的寶物,又用掉三分之二。諸王的信使都須禮尚往來,這件事需要讓您知道,如今寶藏接近耗盡,希望您再深思此事。」大施之父告訴管理者:「我愛兒深厚,從未當面違逆他的心意。你可善巧方便,藉故推脫,當他來索求財物時,你就假裝不在,讓剩餘的寶物留存一段時日。」於是管理人就關閉倉庫門窗,並往他處遊行。

這時,有些乞丐來向大施乞求,大施帶領著他們就來找寶物,但管理人不在,大施到處尋覓,大費周章才找到他,雖然尋得寶物,卻不符合他們的需求。大施心想:「這位小官員怎敢不遵從我意?應是父親的心意使然,況且為人之子,也不應耗盡父母的財物,現今倉庫中的財物確已所剩無幾。」他接著想:「我要如何才能得到更多的財寶,以滿足我布施救濟的心願?」他就問眾人:「在這世間上要經營哪種事業,才能獲得財物,而且用之不盡?」有人說:「多種五穀,整修田圃,就能獲得很多財物。」有人說:「飼養牲畜隨時繁衍,就可以得到很多財寶。」也有人說:「只要不畏艱難,出遠門經商,就能得到最多的財寶。」又有人說:「唯有入大海採取珍寶,最能夠得到用之不盡的財物。」大施心想:「耕種穀物、飼養牲畜、出遠門買賣,這些既不適合我,又得不到多少財富。只有入海採寶的辦法最可行。我當努力辦成此事。」大施立即去稟告父母:「我現在打算到大海尋找珍寶,用來廣行布施,救濟貧窮的百姓,懇請父母聽許我實現志願。」(待續)

典故摘自:《賢愚經.卷第八.大施抒海品第三十五》

 

省思

一切眾生皆怖畏於苦,欲求喜樂,卻不明白人生之苦,是由於起惑、造業所致。若能聽聞佛法,了達因緣果報之理,並且如法修行,清淨三業,必能修善積福。進一步效法故事中的大施,以無我、利他的精神,廣行財施、法施、無畏施,精進落實菩薩願行,濟拔眾生離苦得樂,成就布施波羅蜜的圓滿功德。

單元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