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守饑畢罪經
文/傳融  圖/傳擎


閱讀感言
 
姓名:

Email:

單位:

心得:

   
 
 
 

從前,有一位菩薩身為大國王,這位國王皈信三寶,奉行十善,品德高尚,德政遍及遠近。在國王的治理下,國內不使用武力,也不設監獄刑罰,風調雨順,五穀豐收,百姓生活富足安樂,天下安康,民無怨言。在國王的教化下,國人不讀虛華不實的文章,而對六度的真理朗朗上口。

當時,有一位梵志,戒行清淨,獨居於山林中,不與世俗人相往來,專心在道業上精進。一天夜晚,這位梵志因為口渴,便外出覓水,摸黑來到池邊,誤喝了他人蓮花池中的水,喝完後,突然意識到:「有人買下這座蓮花池用來養花,以花供佛,我沒有徵得主人的同意,就喝了池中的水,這是偷盜的行為。偷盜的惡報,會墮入地獄受苦,而後轉世為畜生,被屠宰販賣,以償還此債;即便將來得生人道,也會成為奴婢,受人役使。不如今世就將此罪業償還,來世不再受苦報。」

於是這位梵志來到王宮,向國王自首,說自己犯了偷盗罪,請國王依法治罪,希望能於此世即償還此罪報,不受來世之惡報。國王聽後,說道:「水是自然之物,不是什麼稀有寶貝,您喝了它怎麼會有罪呢?」梵志回答:「有人買了房子,房舍中的水井也就歸其所擁有;田畝的主人也珍惜田中的草,若想汲取井水來喝,或是割草來用,都必須先徵得主人的同意才行。我未經允許就擅自喝了蓮花池中的水,這難道不是偷盗嗎?請大王依法處置我!」

國王對梵志說:「我現在國事繁忙,需要先去處理,請您先到花園中等我。」太子便安排梵志在花園深處等待。國王因事務繁多,一忙就將這件事忘了,直到六日後才想起,問道:「那位梵志還在王宮內嗎?趕緊帶他過來。」梵志忍受了六日的饑渴,身體非常虛弱,來到國王面前,頂禮起身時,站不穩,跌倒在地。國王見此情景,流淚自責:「我犯了嚴重的過失!」王后則不以為然,反而加以嘲笑。

國王派人安排梵志沐浴,並準備美味的食物,親自供養,向梵志頂禮懺悔:「我身為國君,應當照顧人民,對人民的饑寒感同身受,更何況是對懷道施德之士?就算集合全國為善之人所修的福報,都不及一位戒行高遠的賢者所具備的功德力,受他的福德庇蔭,能令國泰民安,風調雨順,穀物豐收,這都是因為持戒的功德力。」

國王告訴梵志:「只是不告而飲,就遭受這樣的罪報,若是真正的偷盜,罪業不就更重了?您已經受了六日饑渴之報,我現在赦免您的罪,後世不會因此事再受苦報了。」梵志聽了,說道:「太好了!承蒙國王的大恩澤。」

自此之後,國王經無數次的生死輪迥,至即將成佛時,必須經歷六年的饑餓苦行,罪業受盡,方得成就佛道。王后轉世,成為瞿夷夫人,必須受六年懷胎之苦,才生下羅睺羅。至於太子,則放棄王位,入山林中精勤修行,邪見之徒都說太子狂妄昏惑,而加以毀謗。這些毀謗辱罵之言傳到太子耳中,太子都忍了下來,且起大慈悲心,探求救濟眾生之法,精進用功,最後福慧圓滿,道業成就,天人紛紛前來頂禮,帝王臣民皆來歸順。

佛對比丘們說:「當時那位國王,就是我的前身;當時的王后,就是現在的瞿夷;當時的太子,就是羅睺羅。造惡,禍患就會降臨;廣施恩德,福報就會聚集,豈能不謹慎?當時的那位國王因為國事繁忙,讓梵志饑餓六天,以致此生必須遭受六年饑餓苦行才得償還此罪。六天後,國王親自供養梵志,以此因緣,在六年苦行了卻罪業後,得成就道果。至於瞿夷,因為嘲笑的過失,感得今生懷孕長達六年,宛如重病一般,才生下羅睺羅。當時的太子,因為讓梵志在花園深處獨受饑渴,未加聞問,以此過失,感得今生處胎六年的冥暗之苦。」


典故摘自:《六度集經.卷第五(五三)》

 

省思

「菩薩畏因,眾生畏果」,眾生畏懼苦果,卻不知從因地上謹慎,菩薩悲憫眾生,以身示道,見此示現,怎能不深自警惕?「如是因,如是果」,真實不虛,吾人應當深識因果,時時提起覺性,謹慎身口意,並學習菩薩廣行六度之悲心願行,饒益有情,方不負大悲示現之恩。



單元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