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1
 
本期主題:靜氣平心 臨事不驚







心經常保持平靜,如一潭止水一般,
動也如是、靜也如是,
遇事能靜觀種種因緣,明取捨知進退,
動靜閒忙,不失方寸,成就應物智慧,做生命的主人。


時時刻刻

文/普彰精舍住持 見項法師


  開山祖師惟覺安公老和尚開示:「心要經常保持平靜,如同一潭止水般,動也如是、靜也如是,有這樣的定力,才真正稱得上定慧等持。沒有達到這個境界之前,一切都是不究竟的。」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定心、淨心、明心?要時時刻刻回到現前這一念知,時時刻刻安住在不生不滅、非因非緣的現前一念。

九住心深化修行

  「心即是佛」,自性本自具足定慧,然而,為什麼我們的心沒有佛的定力和智慧?因為心當中還有過去的習氣、煩惱。凡夫執著一切兩邊生滅境界,心不空、不淨、不明、不安,不論走到哪裡都不自在。中峰明本禪師訓誡:「城市則被鬧奪,山林則被靜障,獨居則口食相煎,眾聚則是非境緣。」眾生心總是在色受想行識中,執我、我所而生取著,將生滅境界作為自己的依靠,把貪瞋癡當作自己,迷失本心。

  這念心迷失了,就落在相對的時空當中,自然會生起恐怖、障礙,所以心亂、不安。知道要修行了,卻又為妄想所困,妄念如同排山倒海般,以為自己莫能為力。真相是,妄想只有一個──在每個當下,迷失當下的那一個。妄想無形,通體是妄,連「一」也不可得,只因心迷,色受想行識不斷地納受妄想,種種分別相續不絕,因而心不能靜、心不能定。故經云:「不受諸受,是名正受」,正受者,即是三昧、正定。

  想要與定慧相應,就要在一切境界中修止修觀,截斷生死流轉。修觀行,藉由九住心──內住、續住、安住、近住、調順、寂靜、最極寂靜、專注一趣、等持來調和身心。依此檢驗自心,定能深化修行。

直承擔守護道場

  自性本定,寂照相融,本無次第。祖師言:「自性本定,實與三世諸佛,等無差別。一信永信,永無退轉。」直下承擔不生不滅、本定的這念心,才能鑑照一切,得以照見對立一生、偏執一起,則內心是非紛擾不息。有覺醒的心,才有勇於反省、檢討、改過的能力,就能迷途知返。

  動中,時時返照身口意,是否陷溺於六塵?若墮入塵境,則當下檢討反省,把心收回來。靜坐時,只有所修的觀行,其餘一情不留,一法不立。靜坐完畢,檢討這一支香,哪裡工夫沒做好?下支香改進。漸漸地,在無盡的因緣聚散中,自能體會到一切煩惱不能上心的這個,愈發深信古德所說:「現前一念即是金剛」。

  要回到現前一念,就要時時提起工夫,從亂回到定,藉生滅會歸不生不滅。起身,提起工夫;舉足,提起工夫。道信祖師云:「夫身心方寸,舉足下足,常在道場。施為舉動,皆是菩提。」逆境現前,不先問誰是誰非,第一要將工夫提起,回到不生不滅的這個;順境之中,依舊安住不生不滅的這個。不生不滅的心,即是菩提道場,如同一個陣地,陣地不能失守。即便是失敗了,重新立定覺根,則能日漸不疑,事事都在解脫顛倒妄想業力、磨除無始生死習氣。工夫用上了,心中自然更加感恩三寶、師長教導之恩,誓當法王忠臣孝子,守護道場,報四重深恩。

  開山祖師一再叮囑:「時時刻刻不離當念」、「靜中養成,動中磨鍊」。透過修菩薩行來磨鍊自己,成就眾生,也在一切境界中堅住陣地,朝向五祖大師所說──「輪刀上陣,亦得見之」。無論處在什麼境界,藉由一切事相來藉境練心,若練的是心安、心淨、心定,就會有平安、自在、法喜,也找到了平等不二法門。心當中時時刻刻,安住當下這個;時時刻刻,不離當下這個;時時刻刻,就是這個。如此持續,即是深化修行。



單元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