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2
 
中台廣傳








中台禪寺一百零三年度春季僧眾精進禪七

文/編輯部

  經云:「靜慮能生智,定復從智生,佛果大菩提,定慧為根本。」今年度春季僧眾精進禪七於二月十三日至三月十日舉行,共分三個梯次。大眾法師平日或在精舍弘揚佛法、普度眾生,或在佛教學院研究經教、博學多聞,或在常住單位發心、修菩薩行,皆萬緣放下齊聚禪堂,所謂「十方同聚會,個個學無為,此是選佛場,心空及第歸」,正可作為平日「動靜閒忙不離當念」的總驗收,更向上一路,念念作主,不令空過,期以禪七之功,成就道業更上層樓。

直了神解心性 念念菩提果圓

禪七中,主七見燈和尚以諸多公案為例,提示大眾修行之要——信解行證。
動靜之間不離當念,過堂、行香、靜坐皆是契悟心源之機。
主七見燈和尚於起香開示中即善咐囑,端正知見、建立信心、歇下狂心,為禪七用功入手之三要門。

  二月十三日下午三時,主七見燈和尚於五樓大禪堂主持灑淨與起七儀式,揭開禪七序幕。起香後,見燈和尚開宗明義揭示,禪七的目的乃「明心見性,見性成佛」,這是一切眾生共同追尋的普世價值、修行學佛的最終目標──契悟菩提涅槃、成就無上菩提道,更是佛法的核心,也是中台禪寺道風的根本,從靈泉至今,二十多年來始終沒有改變。四眾共同發心護持,並且投入了許多資源,大眾當善自珍惜,一方面起知恩、感恩、報恩之心,二方面充分把握禪七助道因緣,創造修行有利條件,明悟心性,以上報四恩。禪七中有所契悟,出了禪堂繼而下濟三有,真實踐履「上求下化」的出家本願。

  禪七萬緣放下,正念提起,在心地上精進用功,是最勝的方便法門。首先要建立起對心性之理正確的知見。心地法門以理路清楚為要,這念心保持清楚明白,堅住正念,隨順覺性,能知的這念心不打妄想,就是本具的清淨心。《圓覺經》云:「云何無明?……妄認四大為自身相,六塵緣影為自心相。」「妄認」即是錯誤的認知,所以,欲正本清源,就要從端正知見下手。對心性之理有了基本認識,才知道還有很大的努力空間。雖然努力過程會很辛苦、不容易,但是吃苦就了苦。

  其次,對人人本具心性要有信心,在覺性上安住、肯定;再來就是「歇」,妄想來讓它來,妄想去讓它去,不理它,保持心的本來相貌就是「歇」。學習釋迦牟尼佛「不成正覺,誓不起座」的願心與決心,並以世尊悟道所言:「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證得」為用功的根本依據,如是堅持下去,就能轉識成智,成就如來萬德莊嚴的殊勝果報。

  所謂「迷聞經累劫,悟在剎那間」,沒有前前,就沒有後後;「悟在剎那間」,「一念淨心成正覺」,所以不可將心求悟,而須在因上努力。

  禪七中,見燈和尚藉由《楞嚴經》中憍陳如尊者所悟「客塵主空」之理,以及畢陵伽婆蹉尊者因毒刺傷足而悟道之公案,勉勵大眾要以堅固的信心,直下承擔,肯定當前這一念就是主人。更進一步,依照永嘉大師〈四料簡〉:「惺惺寂寂是,惺惺妄想非;寂寂惺惺是,寂寂無記非」之具體標準,檢驗自己當前這一念是否與本具清淨心、覺性、中道實相一致,如是努力,自然日久功深,一定會有所成就。

  見燈和尚也提到香嚴智閑禪師悟道所言:「一擊忘所知,更不假修持。動容揚古路,不墮悄然機。處處無蹤跡,聲色外威儀。諸方達道者,咸言上上機。」以此公案策勵學人,作為突破瓶頸、修行更上層樓的借鏡,具足信心並堅持不斷地在心地法門上參究,最後不悟也得悟,因為心性本具,悟無所得。

斷惑窮源盡性 體用理事一如

  禪七期間每日十支香,大眾收攝身心,透過早晚課誦、靜坐、行香、過堂等規律的行程,於動靜之間反觀自照,體會「行亦禪,坐亦禪,語默動靜體安然」的妙意。解七在即,見燈和尚殷切咐囑,悟到這念心,肯定佛法所言真實不虛,也找到一個安身立命之處,但不能得少為足,過去努力是加行方便,現在是步步光明,朝著菩提大道前進。悟後起修方是真修,還是要依心地法門繼續保任。

  所謂「靜中養成,動中磨鍊」,保任功夫須朝兩方面努力,一是「靜則一念不生」,這念心不起心不動念,安住在心的真實相貌。二是「動則萬善圓彰」,保持清淨的身口意三業,做任何事都要面面俱到,良善圓滿,沒有後遺症。出了禪堂就要提起,提起是心之用。心有體、有用。心的作用,如見聞覺知,這是覺性;心的本體,一法不立,還有一個知存在,也是覺性。所以體不礙用,用不離體,體用不二,體用一如。經云:「動靜二相,了然不生」,不論動或靜,覺性始終存在,用功的下手處皆是「堅住正念,隨順覺性」,如是一路到底,定能就路還家。

  論云:「妄心若起,知而勿隨。妄若息時,心源空寂。萬德斯具,妙用無窮。所以十方諸佛,皆以勝義行願為戒。但具此心者,能轉法輪,自他俱利也。」近千位法師於禪七中直探心源,剋期取證,體悟以不生滅心為本修因。解七後出了禪堂,繼續廣積福慧資糧,修自利利他的菩薩行,發大慈悲心弘法利生,荷擔如來家業,傳續禪門心法,接引有情同登覺岸,共證菩提。


  

單元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