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淨明心般若智--上惟下覺大和尚開示
般若波羅蜜是六波羅蜜的根本,「般若」意指大智慧,「波羅蜜」是到彼岸。般若可分為文字般若、觀照般若、實相般若。實相般若是指我們這一念本具的心性。透過文字般若,經過觀照,最後通達實相,就能夠到達彼岸。「彼岸」是相對「此岸」來講,例如:「煩惱」是此岸,「菩提」是彼岸,達到菩提、涅槃的境界就是到了彼岸。要想達到這境界,必須透過文字般若、觀照般若,最後證實相境界即是到達彼岸。到達彼岸就能夠圓滿我們本具的心性──菩提妙明真心。
如何到達涅槃的彼岸?菩薩行者以「六度」來轉識成智、超凡入聖,用六度來化除心中的慳貪、瞋恚、懈怠等毛病,所以六度能夠度六蔽。以修布施而言,布施能對治慳貪的習氣,慳貪是自心當中「我執」的顯現,修行除了破我執,還要破法執,如:布施是一種法門,若執著布施為實有則成了法執,應以般若之智來破除。
般若淨智 洞徹實相
般若翻譯為「大智慧」、「淨智慧」、「妙智慧」,就是返照自心、照見諸法皆空,此清淨智慧與世間的「有漏」智慧不同,「有漏」指有瑕疵、不圓滿,般若能使我們心得寧靜,這種智慧與世間的智慧是不相同的。例如:核電的發明為人類帶來許多方便,但也有危害人體和環境的一面,所以這些發明雖是智慧的展現,然而並不是淨智慧。
關於般若的解釋有很多種類,每一宗派對於般若各有不同的詮釋。天台宗以三種智慧來說明般若之智,即: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
(一)一切智:修析空觀,證聲聞、緣覺,即能達到這種般若智慧,稱之為但空般若智。
(二)道種智:菩薩為了普度眾生,必須通達一切行門,修如幻觀、成就如幻三昧,了達諸法緣起,知道因緣和合所產生的結果,運用這種智慧而通達種種道法以度化眾生,這種智慧稱之為菩薩出假道化般若智。菩薩具大慈悲心,不離開世間、不離開眾生,從空出假,所謂:「宴坐水月道場,大做夢中佛事。」所以度眾無礙,能成就一切功德。
(三)一切種智:佛不但通達聲聞的一切智、菩薩的道種智,更明白十法界等一切現象,所以是三智圓明。佛的智慧通達一切道理,所有十法界乃至於性、相、事、理、染、淨、因、果,一切諸法不離當念,都由這念心所生,這就是諸佛所證的大覺圓滿般若智。
聲聞、緣覺修空觀,知一切法空,證一切智。菩薩不但修空觀,也修假觀,為什麼修假觀?因為菩薩發願度眾生,必須不離眾生才能夠度眾生,所以菩薩修如幻觀,不出三界、不入三界,始終在三界當中來來往往,不離開現象、不離開假有,了知萬象如夢、如幻、如泡、如影,而成就道種智。更進一步,明白一切現象當體即空、當體即是實相,則不落入空、假二邊,超越了對法的執著,稱之為一切種智。以這些道理來了解般若,就明白般若確實可以漏盡煩惱,同時能破除我們的執著,一旦破除執著,就能消除煩惱、業障,能不隨業流轉、受報,而不受報的這念心性就是大覺圓滿,大覺圓滿就能真正到達彼岸。
生死代表此岸,菩提、涅槃則是彼岸,要從此岸到達菩提、涅槃,就必須返照自心,渡過煩惱的中流,也就是用觀照般若,破除見思惑、塵沙惑,終至斷除無明。見思惑、塵沙惑、無明惑都屬於煩惱的中流,通過這些障礙,進而以中道實相觀破除最後一念無明,將三種煩惱無明漏盡了,才能真正到達菩提、涅槃的彼岸。
覺觀返照 契悟本心
要想到達菩提、涅槃的彼岸,須以「般若」觀照自心。誦經、持咒、禮懺、早課、晚課都屬於文字般若。由文字般若依教觀心,即屬於觀照般若。簡言之,般若就是返照。
何謂返照?如:參話頭,把這一念心收回來,在話頭處一照──誰?這就是觀照般若。譬如,現在打了一個妄想,對於某件事物產生貪愛、執著,忽然覺察到這個妄想,馬上起了慚愧心,自己知道慚愧的這念心就是返照。因為執著外面的境界為實有,所以起了貪愛,既知外境是假相,還貪什麼?懂得慚愧、檢討、改過,就是返照、觀心。由於反省、觀照,功夫用得上了,內心的煩惱逐漸減少,乃至於煩惱漏盡,能觀之智與所觀之理相應,能返照的這個智慧心契入真空,了達「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此即般若的顯現。這是菩薩所修的般若,屬於方便法,尚未達到究竟。
在觀照「如夢、如幻、如泡、如影」的當下,仍有「如夢、如幻、如泡、如影」的存在,只是一種三昧的境界,還沒悟到真心、悟到實相,實相即是我們的本心本性。最後,能觀之智──這念心不住真空、也不住假有,「當下即是,動念乖真」,「惺惺寂寂、寂寂惺惺」,這才是達到究竟的實相般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