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台国民中小学刘文功校长专访
口述/刘文功校长 文/编辑部
教育热忱 缔结法缘
一张灿烂的笑脸,一份教育的热忱;从内到外都很“自然”的孩子王,他就是充满活力的普台心教育“园丁”——刘文功校长。当这位曾经荣获两届师铎奖表扬的资深校长,闻法禅修之后,更体会佛法是最真实的教育,而其心有灵犀之处,逐渐辟建出一方教育净土;也遍撒出自利利他的希望种子。
在杏坛耕耘卅五年,现任普台国民中小学校长的刘文功居士,回忆第一次造访中台时,站在山门处,看到大和尚所题的“中台四箴行”,立刻涌现很深的感动。因为和校园中许多艰涩的校训相较,“对上以敬、对下以慈、对人以和、对事以真”,虽是稀松平常,如此简单,却涵括了教育所要教导孩子——待人和接物,这二个层面的所有道理!一个想像中充满玄妙机锋的禅宗道场,竟然可以用如此平易的字句,表达出生活教育的精神与实践!还未见到大和尚的他,霎时已被摄受。
这样的因缘际会,要追溯到民国八十四年,教育单位责成沙弥、沙弥尼需受九年国民义务教育,此时身为许多出家众所属学区──大成国中校长的他,为了了解学生的生活环境、增进学习成效,亲自前往道场拜访这些法师们的大家长——上惟下觉大和尚。
当他见到传说中的一代宗师,身边没有簇拥成群的护法居士,唯有慈蔼的笑容,安详的行止,如同四箴行所表露的一般平易近人,又蕴含无比的摄受力时,更是景仰万分。这是刘校长与大和尚第一次接触的感受;而刘校长这份教育热忱,也奠下了日后与三宝缔结的甚深因缘。
园丁美梦 用心耕耘
原本,他与同修梦想,退休后过着文人雅士般、田园躬耕的生活,而且已着手开垦一块购置许久的田地,也有了小小的收成。然而,民国八十七年,好奇地跟随同修的脚步踏入普天精舍,初尝禅修清凉法悦的他,再度与大和尚见面,为的是普天下的莘莘学子、国家社会未来的希望──兴办一所示范学校!
刘文功校长最初听到大和尚筹建普台的理念,除了“慈悲、智慧”能兼顾物质教育与精神教育的平衡以外,当大和尚提出有教无类的“平等”精神,更引起刘校长深心的共鸣。
相对于升学主义挂帅下的大环境,纵使再有热忱,也很难坚持实施平等教育,而衍生长久的无力感。深具园艺专业的刘校长认为,教育孩子,如同栽培一棵树、一株盆栽,要从幼苗的时候,给予适当的疏枝,去芜存菁,犹如帮助孩子改掉不良的习性;再将每一枝条牵引到适当的位置,使之得到充分的阳光、空气、水,如此,每一株幼苗必能长成有用的大树。
换言之,教育就是适才适性的引导,教育者所扮演的,就像是“园丁”的角色,一花一木,都是悉心照顾的所在;所以,在他心底,没有一个孩子不是可造之材,没有一个孩子可以被放弃。这念心都放在每一学子上的教育情怀,正是佛法慈悲平等的精神。一如当年他主动为沙弥法师的国民义务教育想方设法,站在本份上尽一切努力,不就是“四箴行”的具体实践?这样的所作所为,又何尝不是菩萨行呢?
直下承担 无有疲厌
为了一圆“树木树人”的理念,为了不负大和尚的勉励话语:“普台也有一大片田园、菜圃,等着你们去开垦。”于是,刘文功校长接下普台筹备处执行秘书的工作,日夜奔波于教育局、各项建筑法规之间,一路走来,愈来愈了解大和尚教化众生的悲愿宏观远大。
刘校长在直下承担各种工作中不断地学习,学习放下执着、不计得失。从大和尚的身教与指导,跟着普台教育行者的团队不断成长,他的成就感不是来自于外界的称誉,而是建立于踏实修行的精神。他说,任何规画提案,大和尚总是鼓励他们,“坐而言,不如起而行”,佛法重视解行相应,也就是生活实践的过程,而不执着结果的成败。如《大智度论》提到“不以诸结使为恶,不以功德为妙。”如此,一切顺逆荣辱,都能以平常心泰然处之。
一座用愿力打造的学府,除了经历必然的繁重擘画工作,还是一份高度自我期许的教育志业,压力自然非比寻常。此时,从大和尚身教最深刻感受到的,就是禅定工夫下如如不动的这念心。刘校长说,无论遇到天大的事,经过大和尚的三言两语,心就能安定下来。
这份定力,也来自大和尚对大众的慈心护念。大和尚给普台行者宽广的发挥空间,若有所指导时,也从不说“……不好”,最多只是“……改变一下会更好”。经由大善知识的身教,刘校长这份对教育的愿心,淬炼得愈加坚固,对佛法也更有信心。
经常徜徉在大自然的怀抱中,所培养出乐于发现、接纳新知的开阔胸襟,使这位田园教育家,走入禅心世界,遨游于心灵的探险,更追随大和尚不舍一众生的菩萨行,共同耕耘普台心教育园地。
播撒下一代希望种子的这念心无有疲厌,以无比的爱心、耐心疏枝引导,期盼每株心苗都在阳光下快乐地成长,永不退休的杏坛“园丁”,希望每位学子都能在普台,找到属于自己的光明愿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