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云:「出家沙门者,断欲去爱,识自心源,达佛深理,悟无为法。」惠能禅师初参五祖亦表明:「惟求作佛,不求余物。」是故出家乃为上求佛道,下化众生,悟无为法,解脱生死而来。
爱憎绝 顺逆泯
由于每个人的惑业不同,根器有别,在出家的修行历程中,所面临的顺逆境亦不相同。因为,一切顺逆境界,皆来自自心对际遇所起之分别、憎爱、取舍,顺吾意者称顺境,违己心者称逆境,当心念落入分别对立中,境界随即现前,不得自在。
《六祖坛经》云:「慈悲即是观音,喜舍名为势至,能净即释迦,平直是弥陀。」「自性起一念恶,灭万劫善因;自性起一念善,得恒沙恶尽。」《信心铭》亦云:「至道无难,唯嫌拣择,但莫憎爱,洞然明白……违顺相争,是为心病。」若能以不分别、平等之心面对,那么顺逆之境泯然自尽,唯有真心任遍知。
修行就是在六根门头用功。六根对六尘境时,能善于分别诸法相,保持清明作主的心,不为欲望所惑,不为众邪所娆,如如不动,坚住正念,随顺觉性。顺境不贪,了达一切胜报荣誉、名闻利养、恭敬等事,皆是过去种善因,勤修福慧所感。而今国家安定,有善知识开导佛法,信施檀越至心供养,种种善缘和合,应当感恩、惭愧,得之于人者多,施之于人者少,惭己道业未成,愧对众生,更加要谦恭精进行道。
更进一步,要广发「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发惭愧心、报恩心「将此深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于顺境中,把握善缘,行一切善,度化众生;于逆境中,放下执着、骄傲,踏实修正自己,勇敢面对挫折,减一分习气,即消一分业障,增一分智慧。跟随诸佛菩萨的悲智愿行,将阻力化成愿力,如此一来,逆境不仅是修行的重要行门,亦是助道的逆增上缘。
一乘运 任随形
在生灭变化的因缘中,以开山祖师惟觉安公老和尚所指导的「中台五正明──明是非,辨正邪;明善恶,识因果;明取舍,达祸福;明时务,知进退;明权变,通实相」,则进退有据,三谛圆融,立地皆真,于顺逆之间,不忘失菩提心,在顺境中修善不执着善,处逆境中体冤进道,转恶缘为善缘,增益修行,最终,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楞严经》中,憍陈如尊者因悟「客尘」二字而证道果,并以旅店主人与客人的比喻,与大众分享修行的心路历程。能知的这念心,如旅店主人,始终存在;来来去去的妄念、烦恼,如旅店客人,行者若能于动静闲忙中,作得了主「随缘认得性」,识自心源,契悟本心,就是主人;相反地,若为妄识、顺逆境界所转,无法作主,即成客人,流转生死。经云:「自心地上觉性如来,放大光明,外照六门清净,能破六欲诸天。自性内照,三毒即除。」一真法界现,九法界隐,一切境界、妄念,统统销归自性。
执持净戒,修习禅定,使清明作主的心站得住、站得长,时刻安住在觉性上,真正落实中台行愿偈:「外现声闻身,内密无上印,身行菩萨道,广度诸有情。」于菩萨行中,安住大乘心,善开方便门,利乐群萌,应物任随形,克己慈忍,随缘不变,不变随缘,一乘任运,庄严无上菩提,日久功深,必能达佛深理,与道相应。
摘自《中台山月刊214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