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言护口 爱语摄众


文/见髦法师


  语言是思想的载体、互相理解的工具。在生活中,语言用以表达、沟通,帮助思考。在佛法中,语言则是一个方便,透过文字般若,令众生从闻思修入三摩地,帮助我们自觉觉他。

寡言无咎 正念之言

  三业之中,身业最粗易察,意业微细难觉,而口业看似无伤大雅,实则最容易忽略而造恶口之业。反省过去的种种言行,每当三五好友聚在一起,聊天内容不离世间五欲,言谈时总围绕着人我。得意时,便随顺习气,掉举戏论,高己卑人;幽默也非出于自嘲,目的不外乎借此得到关注,让小我获得满足。然而「大喜易失言」,虽是无心之言,却成伤人之斧,误会间隙油然而生,是故古人云:「乱之所生也,则言语以为阶。」

  在海外弘法,由于语言的障碍,有时难以向对方表达内心真正的想法,少了能和居士随兴话家常的机会,虽然如此,却意外地发现其对修行的益处,令自己反省到过去平日不自觉的轻浮玩笑,以及随着习气脱口而出的戏论言语。

  弘一大师在《改过实验谈》开示中提到,「寡言」实乃修行改过的重要行持。《易经》云:「括囊无咎,慎不害也。」如囊袋之口,谨守慎护,束之无令外漏。修行人亦如是,须审慎检视每次对话的目的、起心动念如何?诚如高峰原妙祖师所说:「开口动舌,无益于人,戒之莫言。」时时提醒自己,言时知言、正念善言。事实上,从究竟理体而言,实无一法可得、无一法可说,然凡夫众生意识分别炽盛,在清净本然、无二法中,妄见对错,断论是非,不知一切五蕴四大,皆是识心计度所感,但有言说,都无实义。

二谛圆融 自利利他

  出家之后,有因缘与友人会面,关心彼此的近况,也分享在寺院里的生活。相谈间,友人回馈,比起过去,自己现在谈话内容变得较有意义。

  有幸能在道场中,早晚讽诵经典,薰修正法,以清净梵音赞佛及僧;与师兄弟交流法益;以爱语鼓励居士;在法上精进,以法布施供养有缘众生。《瑜伽师地论》提到,所谓「爱语」略有三种。一、慰喻语:面对众生时,能主动欢喜上前关心近况,和颜悦色、亲切问候,从心底发出真诚的欢喜心,让人感受到温暖。二、庆悦语:能发觉并随喜赞叹对方良善的品质,从生活的平凡细节中找出殊胜处,加以肯定,令人欢喜庆悦。众生在烦恼迷惘中,缺乏信心,对于当前现有的福报,不知不觉,这时从内心诚恳申发,称扬善法功德,便能启发其本具善根。三、胜益语:以法水滋润众生心,令其获得法益,生起敬信。此三种语,初结众生缘,次结欢喜缘,后结出世法缘,用慈爱之言,利乐有情。

  修行人平日善护口业,体悟真谛妙理,有因缘时,也能善用言语护念众生,随顺俗谛,寒暄问暖,口吐妙香,令觉法乐,普薰众生,起发无上道心,自利利他,共证菩提。


摘自《中台山月刊282期》



单元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