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人學習任何東西普遍都追求速成,隨處可見「三分鐘教你⋯⋯」「一張圖搞懂⋯⋯」等熱門文章,但「學習」只是文字的知解嗎?《論語》開宗明義言:「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習,即是反覆演練,唯有透過實行才能體驗學習的價值與喜悅。
而追求聖賢之道,最高的生命境界,更須如此。誠如孔子的中心思想──仁,豈非重在實踐於生活?佛陀所傳的無上妙道,豈止於語言文字的領解?深入佛法堂奧的關鍵,必在於真知力行。
回歸初心 長遠行持
一日著僧服時,想起當初剃度典禮前,雖然只花了約二十分鐘學習,但真要把僧服「穿好」,怕是得花一輩子的時間吧!這不僅提醒了自己時時刻刻回歸初心,也顯示出「知」了以後,還要花上更多的時間,發長遠心來「行」。
出家前,曾和指導教授一同用餐,被問及未來的規畫時,表明了想放下世間所學、出家就讀佛教學院,繼之而來的是排山倒海般的不解:為什麼想出家?學佛很不錯,但在家也可以修,為什麼一定要出家?當時的自己則是自信地回答:「學佛不是一門學問,而是一門實踐的工夫。」
然而要真正「實踐」佛法,卻不甚容易。從發心到剃度出家的過程中,並非就此一帆風順,當中也有數次被困在境界中。雖說道理上知道「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但依然難以忍下內心的疑惑與衝突:既然選擇了離苦得樂之道,為何還會有苦?
出家修行後才發現,原來實踐佛法不只是踏進道場、在道場中生活而已,更要老老實實地面對自己的煩惱。佛法明示解決世間上「苦」的問題,但如果未能承認自己因為貪瞋癡煩惱而深陷苦中,並真切地想要了苦,如何能從佛法中獲益呢?
觀心返照 勤修止觀
佛法的真理很深、很廣,當中最能使大眾受益的就是止觀法門。止,止心不動;觀,就是保持這念心清楚明白。反省自己轉化煩惱尚未得力的原因,就在於觀行的力量太薄弱,唯有透過不斷地觀心返照,方能從教理當中獲益,改正產生煩惱的慣性思惟,使覺性的光輝得以顯現。
蕅益大師針對「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解釋道:「今學即是始覺之智。念念覺,於本覺無不覺時,故名時習。無時不覺,斯無時不說矣。」此理正是中道實相觀,止觀中的究竟法門。曾聽聞開山祖師開示:「現在是禪七,因緣很寶貴,所以要修頓悟法門!」因此意識到「覺」是修行首要之事,並確信「一念不生才是真正的自己」,而開始勤修中道實相觀。也終於理解到,原來每天在誦的「願解如來真實義」,即是契悟當前這念心,在生活中的每一刻覺察、覺照!
感恩開山祖師為眾生講得明白透徹,讓我們領悟修行在於知行合一,而當中的關鑰,就是圓頓止觀心地的返照,萬法不離此宗,百千觀行也須會歸於此。「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普願一切見聞者,亦能如是受持,真正契入佛法堂奧,究竟解脫自在。
摘自《中台山月刊280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