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很短,数十寒暑,转瞬即逝,如少水鱼,斯有何乐?
然世人不解,以苦为乐。试想,过去秦始皇一统天下,长城依旧,人今何在?若能善观世间一切变化:大至山河大地之变迁、国土之分合;乃至功名利禄、权势富贵之兴替、家人朋友之冤亲纠葛;小至心念朝三暮四、喜新厌旧、时喜时忧之起落,即能了知一切无常。明白所受的「乐」是「短暂」,感到的「苦」是「逼迫」,就能从「集」下手,不招感苦之因,进而欣慕安定自在之「灭」,修习能趣向真乐之「道」,如此实乃不负此生!
知苦断集 随处作主
无常近傍,苦于不自在,于不自在中追求短暂的快乐,反复轮回,流转生死,是常人一生之写照。因此,世尊成道初转法轮时,宣说四谛法,当中首明「苦谛」──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阴炽盛等八苦。八苦概括了世间苦相,而苦的根本,实为「逼迫」。当无明烦恼现前,不外乎根尘相对不能作主,心被逼迫,感受到压力、嫉妒、烦闷、无奈等负面情绪,六根好似被奴役般,不得自在。
例如,原订的成果无法达成,招来他人的责怪,耳根攀缘声尘、意根攀缘了自心所勾勒出的妄尘;此时,若能返照自心,看着心念的变化,觉察妄心所带来的痛苦,思惟这个痛苦是真?是妄?又,自己十年前所感受的苦,至今还在吗?既是感受,必有生灭,如《楞严经》中,毕陵伽婆蹉尊者所悟:「虽觉觉痛,觉清净心,无痛痛觉。」苦的当下,若能觉察、觉照,我们也可以放下逼迫的感受,安住在「觉」的自在。
「集」是招感苦之因,由于知见的错缪,而产生错误的行为,进而感到苦。禅宗祖师常言:「只贵汝知见,不贵汝行履」,以此来强调知见的重要性。尤其现代科技发达、言论自由、媒体昌盛,容易产生思想缪误,若能时常熏习佛法,建立正确的知见,并细细观察自己看待事物的念头,就能转化「集」所带来的苦。
贪、瞋、痴、慢、疑这些累世的烦恼,非朝夕可破,须认真面对,觉察、觉照。举贪吃为例,吃的当下觉得很快乐,吃多了反而拉肚子,即所谓以小苦为乐,终究招来坏苦。世尊教导我们要食存五观、正念受食,就是最好对治贪吃的方法,收摄向外驰骋的心,专注当下,贪心就能慢慢降伏。如此一点一滴积累扎实的工夫,将烦恼各个攻破,苦就愈来愈远了。
慕灭修道 显发觉性
「灭」即是涅槃,是佛法中最究竟之乐,来自不生不灭、寂然不动、人人本具的清净觉性;显发觉性的修行过程,就是「道」。佛陀开演的八万四千法门皆是「道」,依道而修,能使心由染污到清净,当中不外乎反省、检讨、改正。具体落实,即是静中养成,动中磨炼。平时养成做定课的习惯:打坐、诵经,沉淀散乱心,长养定力;静坐修观,以慧观对治一切烦恼。动中六根对六尘要触物起照,收摄六根。
曾经,与他人相处时,慢心高涨而不自知,相处中更添苦恼。于是下定决心,每日安板前礼拜忏悔,并感恩他人的包容。在自己的慢心渐渐降伏后,借由修习慈悲观,一点一滴地转化心中的戾气,慢慢地,终于体会到了清净觉性的样貌:原来自己也可以如此真心诚意地赞叹他人;可以体会别人的立场和用心;原来世界是如此辽阔;原来「我」是那么地微不足道。于是,那个曾经与他人相处的不圆满,最终透过佛法、观行,而能达到互信、互重。
修行,真正是不可思议的过程。只要愿意落实四谛之理──「知苦断集,慕灭修道」,依之而行,法喜安乐无所不在!
摘自《中台山月刊270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