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有位祖师在生病时投宿客栈,半夜口渴,到处找水喝。好不容易找到一盆水,便大口喝下,觉得这水又甘又甜,似甘露般解渴。隔天口渴,想去找昨晚喝的水,却发现盆子里的水,其实又脏又臭。当下恶心作呕,正要吐出来时,觉察到相同的一盆水,自己为何会有如此两极的反应?当下悟到一切都是心念的分别,而作了一偈:「饮之甚甘,视之甚穢;心秽由心,非关外物。」
所谓万法唯心造,这念心,无形无相,却是万事万物的主宰。一切外在的境界都源于自己的心念,起诸恶念即烦恼,一念清净即菩提。如《佛说四十二章经》云:「差之毫厘,失之须臾」,一点点的偏差,即感截然不同的果报,全看自己如何取决。
例如,被他人指出错误时,虽感难为情,但是心念一转,感恩对方的用心提醒、护念,无明即随之而去。由此可见,烦恼与菩提仅有一念之差,完全掌握在自己是否作主,非关外在的顺、逆境界。
了解境由心生,如何让心不轻易地被境所转,反而能以心转境?就需要智慧与禅定。智慧,是用正知见判断是非对错的能力,明白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知道一切境界都是仗因托缘所生。依着正知见,运用禅定力,使心安住而不被境转。
有人问开山祖师:「天气这么热,又穿这么多,不热吗?」开山祖师回答:「热?不要和它相应就是!」——知道「热的感受是虚妄不实的」,这是智慧;不与「热的感受」相应,这是禅定,有智慧又有禅定,则无论身在何处,心中都是清凉,皆是光明。
心的作用无远弗届,广大至一切山河大地,但心一收摄,仅在一微尘之间,细小至肉眼所不能见。透过学佛,练习如何作主,掌握自己的心念,使其不任意妄为,向外攀缘分别,时时收摄,清净身口意,便能离苦得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