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行與覺醒

文/見霑法師


  細行是指一個人的言行舉止注重細節,每一言、一行都是微細的、慈悲的,不驚擾、不傷害一切有情眾生。不論是世間法或出世間法,對於細行都是一樣重視,如《中庸》言:「優優大哉,禮儀三百,威儀三千。」佛法中亦言「三千威儀、八萬細行」。細行,來自於覺醒的能力。

  覺醒,就是能見、能聞、能知的覺性清明不昧;就是當下的這念心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就是藉由時時反觀自心,反省、檢討、改正,以證悟人人本具的佛性,常寂常照,安住實相。

  有細行的人,心思必定周密,會覺察、省思自己的言行是否利他或侵害他人,而不會有「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的任性行為。愈是注重自己細行的人,其覺醒能力就愈強,如《大乘起信論》言:「麤中之麤,凡夫境界;麤中之細及細中之麤,菩薩境界;細中之細,是佛境界。」佛是自覺、覺他、覺滿,三覺圓滿,學佛就要學習佛在因地上的修行,欲達到三覺圓滿,就必須時時覺醒,時時注意自己的起心動念,不打妄想,不想過去、現在、未來;知道起妄念了,就要覺察,馬上照破,在這念心上用功。打坐時、走路時……乃至行住坐臥,都能念念返照,息妄想、破煩惱。「人在哪裡,心在哪裡」,這念心能作主。假使心念微細,動之於身口,無一不是細行。

  如何養成細行?時時刻刻活在清明正念的當下,覺察自己的言行舉止是否護念大眾?是否合宜?是否能以禮自持,做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孔子是《周禮》的維護者,其日常生活行儀,莫不以「禮」來自我要求,落實在細行上,就是「食不語,寢不言」、「升車,必正立,執綏。車中不內顧,不疾言、不親指。」孔子乘車時,端身正肅,不東張西望,不高聲講話,不舉手東指西指;吃飯、睡覺時不說話,處處都是收攝六根、心住正念、護念他人的展現。

  相反地,言行舉止草率、不謹慎,就是粗行。相信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經驗,搭高鐵、捷運或火車等交通工具,當身體疲累想休息時,總會聽到手機此起彼落地響起,有人不斷地高談闊論、有人不停地嬉笑;或者是參觀展覽,想仔細地觀賞時,卻有人擋在前面東指西指地評論;或是與人同桌吃飯時,卻有人興致高昂地說得口沫橫飛,讓人難以下食……對於這些不顧慮旁人感受或安全的行為,我們一定深感排斥與厭惡。但是仔細想一想,在我們沒有覺性時,是不是也常常做出粗行,惱害他人而不自知呢?

  《尚書正義》言:「不矜細行,終累大德。輕忽小物,積害毀大,故君子慎其微。」有細行,方能成就慈悲、無私等德行;不注重細行,德行亦無法彰顯。律云:「舉足當不緩不急,不輕不重,安庠徐步,如白鶴之在芝田,青獅之行石窟。雲入深林,逐幽鳥而不驚;舟行順水,偕游魚而無礙。」即使微小、平常如走路一事,有細行則腳跟著地,不發出又重又響的聲音,令人起心動念,每一步都是慈悲護念一切眾生,莊重、踏實,具足威儀,心不散亂。

  細行的養成,就是覺性的養成。唯有在細行中,覺知自己的起心動念,處處作主,恆思利他,方能與細中之細的佛法相應,深入佛法的堂奧。


單元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