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深似海,以行填满
文/见由法师

  一位国中国文老师,出了一道作文题目:“什么是报恩?”有学生写着:“报恩就是今天别人帮助你,给你三袋米,明天你就要还他五袋米,因为如果他今天没有给你三袋米,你可能活不到明天。”读来令人莞尔。孩子单纯而朴拙的表述,或许不足以精准地含括“报恩”的深远意义,却再直接不过地指出了报恩的立基点──建立于对“报恩对象”的深切感念;感念其给予我们无论是实质利益或精神层面的支持,故而希望有所回馈、有所酬答。

  站在此“知恩、感恩”的立基点上,又应该从哪些方向来“报恩”呢?佛法中,将报恩分为四种:父母恩、众生恩、国家恩及三宝恩。这四个方向,已概括了一切范围。

  父母对子女永远是无怨无悔地付出,一般人也都知道要报答父母、师长,要尽孝道,但现代社会中,或许由于所受教育的差异和伦理观念的转变,父母与子女之间普遍存在着难以跨越的鸿沟。然而,却不能因此而抹煞父母的生育、养育、教育之恩。当我们拥有了令人称羡的学历、耀眼的事业成就,是否曾想过:当初是谁省吃俭用栽培我们长大,是谁一字一句地教导我们识字读书?欲报之恩,昊天罔极,而我们又应该如何实践?《论语》中,子夏向孔子请问孝道,孔子回答:“色难。”即是告诉我们首先要能和颜悦色地尽心侍奉父母,无劳无倦。除此之外,平时也要多和父母沟通,不让父母为自己担忧。能够做到如此,方能报父母深恩于亿万分之一!

  众生于我又有什么恩德呢?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单独生存在这个世界上,必须相依相存,互相扶持。我们或许不认识农夫,但每天的三餐却少不了米饭;我们或许不认识建筑工人,却离不开安稳居住的房舍。所有我们认识或不认识、有缘或无缘的众生,都在默默地付出,对我们产生莫大的意义与影响。在无始的轮回中,一切众生皆曾是我们过去的亲眷,于我有恩。只是,我们常因为自私的缘故,在自他之间划清界线,觉得别人和我无关,因此无法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如果能深切体认“得之于人者太多,出之于己者太少”,才能真正生起“报众生恩”的心。秉持着这份心,在言语上,随喜赞叹他人的功德和成就,给予信心、给予欢喜;在身体力行上,则尽心为大众付出,看到别人有难,如己有难,不舍任何一个行善的机会。

  国家社会,乃至这片土地,都有长养我们的恩德。然而,我们向来容易要求团体给予我们利益,却疏忽了自己应尽的义务。如何报答国家恩?最直接的,即是将自己在国家栽培下所学的一切贡献予社会大众,在工作岗位上尽心尽力,做个守法且有素养的公民,并对这个大团体始终抱着一份期许、一份希望,以建议和身体力行,取代恶意的批评和谩骂。此外,对我们所居住的环境,也要能够负起责任。现今,“全球暖化”的议题引起了世界的关注,假使每个人从现在起能爱惜资源,顾及未来及后世子孙的生存,而不是只着重眼前的经济利益,相信集合大众的力量,暖化的速度必然减缓。

  苏东坡曾云:“滔滔苦海内,三宝为舟航。”佛、法、僧三宝住世,令我们明白真理,了解人生的正确努力方向,不再烦烦恼恼、怨天尤人,而能在因上修善断恶,令心得自在、解脱。值遇三宝,是难遭难逢的因缘,“将此深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若不传法利众生,毕竟无能报佛恩”,身为佛弟子,报佛恩最究竟的方式,即是发广大愿心,弘扬佛法,令一切众生得以入佛智海,离苦得乐。如此的行愿,尽未来际,无有穷尽。如何报法恩、报僧恩?如法修行,实践真理,即是报法恩;护持道场及僧众,即是报僧恩。

  事实上,若能报三宝之恩,则父母、众生、国家之恩也就一一具足了。《孝经》中提到,能够立身行道,扬名后世,以显父母,是孝顺的终极目标。我们若能如法修行,度化众生,使道业有所成就,乃至拔济累世父母,便是报答父母之恩。同样地,度化众生使之出离苦海,即是报众生恩;人人奉行五戒十善,国家自然安定,干戈永息,风雨顺时,是为报国家恩。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报恩之道无他,实践而已。恩深似海,以行填满!



单元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