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是知識爆炸的時代,訊息的傳遞與取得非常迅速、容易,在學習領域上,也愈來愈專精,但從另一個角度來說,也很容易因此侷限在某個領域,以致產生其他困擾與窘境。如何改善與解決呢?或許「多方的聽聞與廣泛的學習」將會是不錯的選擇與解決方案。
何謂「廣學多聞」?「廣」者,即擴大、增加,眾多之意;「學」者,乃研習、學習之意;「多」者,指豐富;「聞」者,就是知識,聽到的意思。「廣學」者,即學問廣博,廣泛地學習;「多聞」,乃見識豐富而受持之謂。「廣學多聞」者,指擴大學習,使知識豐富、廣博,並以此而受持之意。
為何要「廣學多聞」?不外乎為豐富學識涵養,知古鑑今,見賢思齊,乃至於破塵沙惑,進而有足夠的知識見聞,因材施教、觀機逗教,令學人獲得更大的利益。此外,由於時代的驅使,基於學習、工作環境的需要,不得不逼迫自己廣泛學習,或者習好本業,若心有餘力,即可提升自己的見識、學養,不僅增廣見聞,亦可令人生更加豐富、踏實。
如何「廣學多聞」?首先要「端正知見」,所謂「心正而行正」,以正確的觀念來精進,方為「正精進」、「真精進」,才能愈走愈光明。反之,則為「邪精進」,假使知見不對,不走還好,愈走反而離正軌愈遠,愈走就愈黑暗。
再者,幫助他人精進用功,也可以成就此一功德。過去,阿難尊者前世為一賢者,一日,見一沙彌在路旁悲愁啼哭,便上前關心詢問。沙彌告訴賢者:「因托缽行化耗費時間,以致背經時間有限,進度總是落後。今日托缽時間結束得晚,想到今日又無法完成師父所規定的功課,回去必定會被師父呵責,不禁落下淚來。」賢者知道後,即表明願意供養每日齋飯,護持其精進用功。當年的沙彌即是後世成就佛果的世尊,賢者即是「多聞第一」的阿難尊者。
第三,博覽群書,即是學習前人所累積的智慧結晶,如此方能在短時間內,增加自己的學識涵養。四者,見多識廣,遊覽名勝古剎,增廣視野,向當地人詢問緣由、典故,亦可達之。五者,不恥下問,如孔子向師襄學琴、老聃問道、師項橐等。因此,「廣學多聞」的方法有很多,應自擇善而為之。
若能廣學多聞,對於各個領域均能有相當程度的認識與了解,那麼行菩薩道時,方能契機而語,順而引入佛法堂奧,知之、行之、修之、證之。《增一阿含經》云:「知時明物,所至無礙,所憶不忘。多聞曠遠,堪任奉上,所謂阿難比丘是。」《維摩經•菩薩品》亦云:「多聞是道場,如聞行故。」由此可知,佛法不但要廣學、要多聞,而且還要身體力行,方能得到真實受益,才不會遇境而「道力全無」。又《圓覺經》云:「末世眾生,希望成道。無令求悟,唯益多聞,增長我見。」因此,廣學經教乃為「藉教悟宗」,否則將成了數如來珍寶的「自擾漢」,「入海算沙,終無所益」。
菩薩向五明處學習的目的,就是在增廣見聞,破除塵沙惑,還要幫助他人廣學多聞,令其能依「文字般若」而行「觀照般若」,最後與「實相般若」相應。因此,「聞多學廣」意在增加知識庫的深廣,如醫生要知病理與療法,方能令自己具有「妙手回春」之高明醫術,令大眾「藥到病除」,此乃真正自利利他的菩薩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