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話版 道信大醫禪師 師俗姓司馬,世居河內,後徙於蘄州廣濟縣。生而超異,幼年即慕空宗諸解脫門,後出家參謁僧璨,言下大悟,嗣其法,隋大業十三年領徒眾至吉州,適逢群盜圍城,七旬不解,祖教念摩訶般若,時賊遙望城上似有神兵守之,乃相謂曰:「城內必有異人,不可攻矣!」遂去。 唐武德七年(624),歸蘄春,住破頭山三十餘年,傳法於弘忍,另有旁傳弟子牛頭法融。爾後破頭山異名為雙峰山,故世人又稱師為「雙峰道信」。 貞觀十七年(643),太宗聞師道風,三詔入京,師均以疾辭,第四次命使,謂若不起,即取首級,師引頸就刃,神色儼然,使者異之,還入奏,帝愈加崇敬。高宗永徽辛亥歲垂誡門人,安坐而寂,世壽七十二。 大曆年中(766~779),代宗敕諡「大醫禪師」。後因弘忍大師居於黃梅東山弘傳禪法,故世人並稱師與弘忍之道法為東山法門,並尊師為東山法門之初祖。著有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門、菩薩戒作法等書。 |
隋開皇十二年壬子歲,有沙彌道信,年始十四,來禮祖(三祖僧璨大師)曰:「願和尚慈悲,乞與解脫法門。」
祖曰:「誰縛汝?」
曰:「無人縛。」
祖曰:「何更求解脫乎?」
師於言下大悟。服勞九載,後於吉州受戒,侍奉尤謹。祖屢試以玄微,知其緣熟,乃付衣法。
唐武德甲申歲師卻返蔪春,住破頭山,學侶雲臻。一日往黃梅縣,路逢一小兒,骨相奇秀,異乎常童。師問曰:「子何姓?」
答曰:「姓即有,不是常姓。」
師曰:「是何姓?」
答曰:「是佛性。」
師曰:「汝無姓邪?」
答曰:「性空,故無。」
師默識其法器,即俾侍者至其母所,乞令出家。母以宿緣故,殊無難色,遂捨為弟子,以至付法傳衣。偈曰:
華種有生性,因地華生生。大緣與性合,當生生不生。
一日告眾曰:「吾武德中游廬山,登絕頂,望破頭山,見紫雲如蓋,下有白氣,橫分六道,汝等會否?」
眾皆默然。
弘忍曰:「莫是和尚他後橫出一枝佛法否?」
師曰:「善。」
牛頭山法融禪師,年十九,學通經史。尋閱大部般若,曉達真空。忽一日歎曰:「儒道世典,非究竟法。般若正觀,出世舟航。」遂隱茅山,投師落髮。後入牛頭山幽棲寺北巖之石室,有百鳥啣花之異。
那個是道人唐貞觀中,師遙觀牛頭山氣象,知彼山有奇異之人,乃躬自尋訪。問寺僧:「此間有道人否?」
曰:「出家兒那個不是道人?」
師曰: 「阿那個是道人?」
僧無對。別僧曰:「此去山中十里許,有一懶融,見人不起,亦不合掌,莫是道人麼?」
師遂入山,見法融端坐自若,曾無所顧。
師問融曰:「在此作甚麼?」
融曰:「觀心。」
師曰:「觀是何人?心是何物?」
融無對,便起作禮曰:「大德高棲何所?」
師曰:「貧道不決所止,或東或西。」
融曰:「還識道信禪師否?」
師曰:「何以問他?」
融曰:「嚮德滋久,冀一禮謁。」
師曰:「道信禪師,貧道是也。」
融曰:「因何降此?」
師曰:「特來相訪,莫更有宴息之處否?」
融指後面曰:「別有小庵。」遂引師至庵所。
遶庵,唯見虎狼之類。師乃舉兩手作怖勢。
融曰:「猶有這個在。」
師曰:「這個是甚麼?」
融無語。少選,師卻於融宴坐石上書一佛字,融睹之竦然。
師曰:「猶有這個在。」
融未曉,乃稽首請說真要。
師曰:
夫百千法門,同歸方寸,河沙妙德,總在心源。
一切戒門、定門、慧門、神通變化,悉自具足,不離汝心。
一切煩惱業障,本來空寂。
一切因果,皆如夢幻。
無三界可出,無菩提可求。
人與非人,性相平等。大道虛曠,絕思絕慮。
如是之法,汝今已得,更無闕少,與佛何殊?
更無別法,汝但任心自在,
莫作觀行,亦莫澄心,莫起貪嗔,莫懷愁慮,
蕩蕩無礙,任意縱橫,不作諸善,不作諸惡,
行住坐臥,觸目遇緣,總是佛之妙用。
快樂無憂,故名為佛。
融曰:「心既具足,何者是佛?何者是心?」
師曰:「非心不問佛,問佛非不心。」
融曰:「既不許作觀行,於境起時,心如何對治?」
師曰:
境緣無好醜,好醜起於心。
心若不強名,妄情從何起?
妄情既不起,真心任遍知。
汝但隨心自在,無復對治,
即名常住法身,無有變異。
吾受璨大師頓教法門,今付於汝。
汝今諦受吾言,只住此山。
向後當有五人達者,紹汝玄化。
祖付法訖,遂返雙峰終老。
高宗永徽辛亥歲閏九月四日,忽垂誡門人曰:
一切諸法,悉皆解脫。汝等各自護念,流化未來。
言訖安坐而逝。壽七十有二。塔于本山。明年四月八日,塔戶無故自開,儀相如生。爾後,門人不敢復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