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板

  香板,長扁平形的木板,大小、形狀、重量不一,通常長約四尺二寸,上幅稍寬,約二寸左右,柄部稍呈圓形。古時叢林道場,則依季節而有不同的製作材質,冬季多為硬木所製,夏季則以軟木製成,這是針對行者冬夏所穿著衣服的厚薄不同而有差別。

香板之由來

  據說,清朝雍正皇帝非常仰慕當時已經圓寂的玉琳國師,為了緬憶國師之德行及親近護持佛法,所以派人四處尋找其後代得法門人。此時,在江蘇揚州高旻寺內有位癩頭和尚,自稱是玉琳國師的徒孫,所以住持就立刻送他進京師晉謁皇帝。孰料雍正皇帝見他長得貌不驚人、道不出眾,當下極度不悅,認為他有辱宗師,於是就在宮中為其闢置一間靜室,並且在門外掛了一把寶劍,言明若七日之內仍未開悟,就要用這把劍摘取他的頭顱。癩頭僧聽到這番話,情急之下拚命參究,到了第七日晚上,豁然大悟。這時他立刻喊道:「快拿寶劍來,我要去斬萬歲的頭。」門外的監護者啟稟雍正皇帝,皇帝探究之下,知道他已經開悟了,於是請他留在宮中接受供養。

  由於這個典故,後來各寺院就將木板作成類似寶劍形狀的香板,用以警示修行、策勵用功。

香板之警策作用

  香板上刻有「警策」字樣;「警」,有告誡、戒備及覺醒的意思,「策」,為騎馬時用以驅馬前進的馬棰。「警策」,顧名思義為警覺策勵、督勉精進。因之,香板被作為糾正坐禪行者怠惰、昏沉、妄想、姿勢不正等之警醒用具。此外,《十誦律》中所提及的禪杖,也是警醒坐禪中瞌睡者的用具,以竹、葦作成,一端用布等物包裹。如遇坐禪昏睡,則以柔軟的一端點醒之。

  香板亦依其使用時機有異,而有許多不同的名稱:用以警策用功辦道者,稱為「警策香板」;用以維護寺院清規、懲誡違規者,是為「清規香板」;用以警醒坐禪昏沉者,則是「巡香香板」;而於禪七中使用者,稱作「監香香板」。一般是由方丈、首座、西堂、後堂、堂主、維那、知客、糾察等執事所持用。

執持方式

  持用香板的方式,在古代叢林中有高、低之拿法。如果是上仰的角度,即水平以上三十度,是堂主、副班首所持用。如果是下垂的角度,即水平以下四十五度,則為首座所持用。方丈和尚的香板上,只簡單地畫上三道水平條紋,行進的時候,香板多半垂直向下,隨著身體而前後搖擺。

  此外,亦可以右手大拇指、食指及中指握住香板柄部,其餘二指托靠背面,行進中斜倚於右肩,左手則結定印,並隨時檢視自身的威儀;且在取用、放置香板時向上問訊,以表恭敬謹慎之意。

  除了平日之靜坐共修外,禪七期間香板之運用亦頗為頻繁,如起香、巡香、催香等。起香時,聽聞主七和尚云:「起香」,監香法師即舉香板向上一問訊,接著將所持香板向外伸出四十五度,「警策」字樣朝上,繞禪凳一圈,提高學人的警覺心,使之專注。右旋巡視禪堂一匝後回原排班位置,復舉香板一問訊,開始監香。

  坐香中,打香板的方式,由監香法師先輕點肩膀以示預警,接著重打予以警覺。施打者須保持正念,受者則合掌感恩,不得生瞋恚之念。下香後緊接著以香板「催香」──用香板的上緣點地,由慢到快,行者即隨此音聲逐漸加快行香腳步,藉以調和身心,一則使氣血順暢,再則使其專注於快步的動境當中。待站板一打,由動到靜,剎時則能當念朗然明白。

助道因緣

  一般皆認為打香板可以消除業障、增福增慧。然而,打香板真的可以消業障嗎?所謂萬法從心生,打香板時,執香板者的心中沒有任何雜念、妄想,從定當中倏地打下去,同時接受打香板加持者,也有虔誠祈求的願力以及百分之百的信心,如此一來這念心達到定慧的境界,則能業障蠲除。反之,若只是貪求加持,而心未與三寶相應,則施打香板亦只是徒具形式罷了。因此,能否達到消業、增福慧之效,端賴這念心的出發點與用功程度,真正待因緣成熟時,自然香板一落即成為助道的殊勝因緣。


上一頁